2019-11-08 09:52:13 来源: 威海晚报
举报
11月6日,第八届国际牡蛎研讨会在青岛拉开帷幕,会议在乳山设置牡蛎产业交流分会场。本届大会主题为“牡蛎可持续发展与种质资源保护”,来自中国、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300多名海内外知名行业专家学者、牡蛎企业代表、投资行业人员等参会。2009年“乳山牡蛎”注册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6年“乳山牡蛎”荣获“最具影响力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乳山市被授予“中国牡蛎之乡”;2018年“乳山牡蛎”荣获“山东省优秀地理标志产品”,乳山市入选“首批山东省特色农产品(牡蛎)优势区”;2019年“乳山牡蛎”荣获“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从寂寂无名到蜚声海内外,短短几年时间,“乳山牡蛎”品牌价值以亿计增长,牢牢占据各大电商平台贝类销售榜首,电商年销量可达1.5亿斤,销售额15亿元以上。牡蛎加工产品更是畅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15个国家和地区。如今提起乳山,“牡蛎”成了人们自动联想的关键词之一。凭借品质好、品种优、品牌响,“乳山牡蛎”已经成为乳山的一张烫金名片。目前,乳山牡蛎养殖水域面积达20万亩,年产量30万吨,养殖产值24亿元,养殖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居全国县级单位首位,“中国牡蛎之乡”的美誉实至名归。“提起牡蛎,最响亮的牌子当属咱乳山牡蛎。我们的牡蛎肉质肥嫩、口感鲜美,不但畅销全国各地,也有外国朋友慕名联系购买。”“乳山牡蛎”的走红,带火了乳山市海阳所镇西黄岛村的“牡蛎大王”王志刚,现在他的客户不但有国内消费者,更有不少识货的外国友人。从事牡蛎养殖近20年,随着“乳山牡蛎”品牌一路壮大,王志刚的牡蛎养殖面积也从最初的百余亩扩大到几千亩,年销售收入更是从十几万元一路增长到几千万元。利润高速增长的背后,也带来市场竞争的加剧。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非乳山产”的低品质牡蛎,也打着“乳山牡蛎”的旗号在市场上招摇。为了打破这一市场乱象,维护“乳山牡蛎”品牌形象,乳山率先探索建立启用了全国首个牡蛎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给每一件牡蛎产品贴上防伪标签,实现来源可查询、去向可跟踪、责任可认定的全流程追溯,利用科学手段为牡蛎附上“身份证明”。为避免追溯系统乱用,乳山还制定了“乳山牡蛎”防伪溯源系统使用及标签发放管理规则,只有取得“乳山牡蛎”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权、海域使用证、实际养殖面积在500亩以上、加入乳山牡蛎协会的养殖企业或合作社才能申请使用防伪溯源标签。对于养殖面积低于500亩的牡蛎养殖户,乳山鼓励其加入合作社或成立公司,采取统一苗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标准化生产模式,达到规定标准后即可申请使用。防伪标签的发放和管理,由乳山市牡蛎协会具体负责,根据养殖企业的产量,确定标签发放量。销售企业可从养殖企业索取防伪溯源标签,或经养殖企业同意、牡蛎协会授权,单独申请防伪溯源标签,严禁出借、转让、买卖。“消费者可通过牡蛎协会官网查询或使用手机等设备扫描二维码,查询牡蛎身份信息。”乳山市海洋发展局技术人员说,系统综合采用多媒体数码防伪查询技术,每一件牡蛎产品都有独一无二的二维码。消费者通过手机等设备扫描便可获取牡蛎养殖企业名称、法人、海域使用权证书、出货捕捞时间等信息,让乳山牡蛎身份更加透明,真正实现产品来源可查询、去向可跟踪、责任可认定的全流程质量可追溯。“这是乳山与科研院所合作培育的新品种牡蛎,相比普通牡蛎个头更大、外观好看、肥满度更高。由于新品种夏季繁殖期不排卵,不仅食用口感更佳,也较普通牡蛎生长期缩短了不少。”作为最早一批吃到乳山牡蛎“红利”的大户姜云才,并不满足一直走传统牡蛎养殖的“老路”,积极寻求牡蛎品种多样化。自上世纪70年代,乳山就已经开始了牡蛎人工养殖,先后承担近20项国家、省、市级科研示范项目,并与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所、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技术合作,通过不断摸索,乳山研究探索出“秋播春收”养殖模式和太平洋牡蛎筏式养殖技术,有效避开了以往牡蛎“春播秋收”模式夏季风暴潮的危害,降低了养殖生产的风险。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大,原来夏季牡蛎产卵带来的市场空白,亟待填补。而二倍体牡蛎累代养殖,种质退化现象日趋严重,造成苗种生长速度减慢,抗病能力降低,制约了乳山牡蛎养殖的进一步发展。“5月至8月是牡蛎的繁殖期,牡蛎喷浆会导致肉不肥、味不美,市场上会出现断档期。”姜云才说,为解决产品单一问题,近几年来,乳山重点引进推广了三倍体牡蛎“海大1号”,研究选育了“金牡蛎”新品种,既改善了乳山牡蛎卖相,也提高了乳山牡蛎品质。“种牡蛎不排卵,在温度高的时候依然会继续生长,有效地解决了夏天牡蛎无法上市的空档期。”在得知乳山引进培育了“三倍体牡蛎”后,姜云才率先尝试,在牡蛎育种专家及乳山海洋发展局科技推广人员指导下,第一批引进养殖新品种牡蛎苗,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三倍体牡蛎可以全年生长,而且个头更大,肉质更肥美,大的能长到成人手掌这么长,基本都是论只卖,一只新品种牡蛎抵得上普通牡蛎一斤的价钱。”姜云才说,新品种三倍体牡蛎较普通牡蛎生长速度可以提高30%,单体价格能卖到几十块。一个夏天能给养殖户带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收入。199.27公里的海岸线,延绵20公里的海滩、岛屿、滩涂等海洋生态资源丰富,100万亩国家一类海水水质的养殖海区……孕育出高品质牡蛎的乳山生态海域,不仅仅有大自然先天的“馈赠”,更有乳山当地后天的“养成”。为确保牡蛎生长环境的优越性,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近年来,乳山加强对整个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先后编制完成了《乳山市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乳山市海域使用规划》,累计投入数十亿元持续开展了海岸带整治、海洋生态修复,推进塔岛湾海洋生态保护区、大乳山国家级海洋公园建设,实施了潮汐湖生态修复、和尚洞码头整治等工程。聘请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等专业机构,根据海洋功能区划对海域进行分段定位,把海湾、河口区域、潮汐湖、滨海湿地以及海岸带的生态整治和修复作为规划重点,把乳山湾东流、潮汐湖岸段、和尚洞至浪暖口岸段、小青岛综合整治修复等六大板块作为重点建设项目。以开展国家海洋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为契机,乳山市根据《海域使用管理法》《乳山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年)》等法律规定,坚持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五个导向”,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办结时效化”的要求,确定对乳山沿海养殖环境进行整治规范,进一步改善乳山近海海洋生态环境,规范养殖用海秩序。通过划出有序使用海域“红线”,乳山市全力修复保护黄金海岸线,对离岸4公里以内海域的非法占地、非法围填海、非法养殖以及乱搭乱建等违法违规行为开展整治。在近海岸养殖户搬离过程中,针对养殖户多、分布区域广的实际,乳山采取“先安置后拆除”的工作方法,通过政府统一安装板房,最大限度保障群众正常的生产作业和基本生活。在海岸带就近规划了2处安置区域,在小侯家海边规划土地,用于安置小单家、小陶家、小侯家等“三小”片牡蛎养殖户和收货户,在常家庄北山规划土地,用于安置小滩村、八甲村、常家庄村等村的牡蛎养殖户。摒弃“规模越大越好、产量越高越好”的思路,乳山市充分考虑海区养殖生产可承载力,合理规划养殖海区,推广“生态疏养”模式。将牡蛎养殖筏架间距从6-8米改为8-12米,每台筏架上的牡蛎养殖笼数量由80-100个减为60-80个,合理安排养殖密度,提高牡蛎成活率和肥满度。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乳山市每年还在乳山湾、塔岛湾等近海海域增殖放流水产苗种3亿单位以上,包括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海蜇、梭子蟹、金乌贼幼乌、黑鲷、牙鲆、圆斑星鲽等多个品种,用来修复海洋生态环境,依法保护和增殖水生生物资源。通过陆海统筹、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措施,乳山在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要效益的同时,守住了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实现生态保护与海洋事业发展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走出了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新模式。“牡蛎壳制成牡蛎粉的成本约160元每吨,而每吨牡蛎粉售价已经涨到了600元至800元,将牡蛎粉通过配比制造的土壤调理剂和生物有机肥,附加值就更高,市场供不应求。”乳山市温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单成炜介绍,公司每年回收牡蛎壳超过10万吨。牡蛎壳变废为宝成了香饽饽,牡蛎肉也正实现高值化利用。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以牡蛎为原材料生产牡蛎功能食品、保健品、药品、化妆品等,延伸了牡蛎产业链条。推动乳山牡蛎向产业链高端要效益,近年来,乳山启动了总规划48万亩的海洋牧场项目建设,发起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海洋牧场发展基金,与国内海洋牧场建设领域龙头企业合作,打造集育苗、养殖、研发、集散和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海洋牧场综合体,推广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生态化的养殖模式,对海洋进行立体化保护、开发以及利用,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在海洋牧场规划上,乳山充分考虑海区养殖生产可承载力,通过聘请省资环院、海地所等专业机构,对海区的水文、水质、洋流、潮汐、生物资源、底质等基础条件进行深入细致的系统“摸底”,提出海区适养品种、养殖方式、海区承载力等。据此,乳山编制了《现代海洋牧场规划实施方案》,将海上区域划分为贝类养殖区、人工鱼礁区、底播增殖区等,并在陆上建设净化物流中心、技术服务中心、营销中心、研发与良种扩繁中心等配套设施。同时,以乳山口港获批实施一类口岸开放的契机,乳山将海洋港口资源统筹规划,持续推动港口一体化,发展水陆联运、海铁联运和港空联运等组合模式,建设3平方公里的临港物流园区,引进海洋装备制造等项目,将乳山口港打造成具有装卸储运、现代物流、临港工业和城市生活等功能的新型港区。搭乘电商快车,发挥电子商务平台简便、快捷、成本低等优势,开辟农产品销售线上新渠道,建设了“蛎尚往来”网站电商平台,集中孵化三宝农庄、久鼎电商等一批以销售牡蛎等农海产品为主的电商龙头企业,打响“乳山牡蛎”线上销售品牌。海洋牧场+全产业链打造,让乳山牡蛎产业之路越走越广阔,已形成育苗育种、养殖、加工、销售、文化旅游、废弃物利用六大关键环节产业链,全产业链产值达百亿元,有效带动2万渔民年均增收近3亿元,是乳山市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依托牡蛎产业发展,乳山现有牡蛎加工企业10家,主要生产单冻牡蛎肉、半壳牡蛎、牡蛎肽、牡蛎精华素以及以牡蛎壳为原料加工的土壤调理剂、饲料添加剂等多种产品,年加工产量2万吨,产值达16亿元。品尝一桌鲜美可口的“牡蛎宴”,进“牡蛎文化园”感受滨海历史风俗,去海边体验赶海拾贝的乐趣,到牡蛎特色小镇的民宿里听一听海浪拍岸声……来乳山旅游,一条集吃、住、游、赏、玩于一体的“乳山牡蛎之旅”,已然成为很多游客的新选择。乳山位于北纬37°的山东半岛黄金南海岸,在拥有“天下第一滩”和“中国最美海岸线”美誉的银滩海边,分布着大乳山、多福山、大拇指、福如东海文化园等10余个旅游景点和观光点,以海上观光、海上休闲、海上游玩、海上运动等为特色的滨海旅游线路,过去一直是热门旅游线路。近年来,随着乳山牡蛎的“走红”以及民俗游市场的火爆,别具特色的“乳山牡蛎之旅”也渐渐进入游客视线。尤其是每年秋冬季节,乳山牡蛎大批量上市时节,随着牡蛎文化节、牡蛎争霸赛、牡蛎品鲜季等一系列牡蛎文化活动的推出,风味绝佳的“牡蛎宴”,线上、线下的牡蛎尝鲜互动活动,以牡蛎为特色的美食旅游项目,让更多人认识乳山牡蛎、品味乳山牡蛎,不断放大乳山牡蛎文化影响力。与丰富的牡蛎文化活动相配套,乳山市依托中国牡蛎之乡、滨海旅游生态资源,构建以牡蛎特色产业为核心,健康颐养、乐居乐业为特色,文化体验、休闲旅游为主体的牡蛎产业中心集散地,打造牡蛎养殖、科技研发、电商交易、冷链物流、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特色小镇。在沿海地区,乳山还积极开发推出一系列民风民俗文化活动、旅游互动活动和传统文化表演,打造了南泓南村出海捕捞体验、小青岛海岛人家、海阳所祭海等特色滨海品牌,为游客带来了丰富的旅游体验。以“牡蛎+”为媒介,当地的母爱文化、红色文化、健康养生、传统村落等也被融合到一起,让游客在品尝舌尖美味的同时,可以顺便享受母爱文化之旅、康体养生之旅、红色文化之旅、海上观光之旅、乡村休闲之旅等一系列精品旅游,将饮食、景区与文化等元素融为一体,让游客充分感受美食美景中的人文乳山。


本文来源:威海晚报
责任编辑:
周新兵_SD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