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王继洋
“有的人,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这样的人,“群众会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70年前,臧克家写下的这首《有的人》,之所以至今仍被铭记,正是因为他写出了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而张继学正是用这种可贵的精神,为后世树立起了一座丰碑。
当张继学的灵车停在离他家百米外的公路上时,朱家户村的村民全来了,自发地排在公路的两侧,送张书记最后一程。
追悼仪式上,沂源县委书记来了,县委常委们来了,镇上的干部们来了,附近十几个村的村民们也来了……在沂源,从没有一个村党支部书记的去世,牵动了这么多人的心。
“父亲言传身教,我会记一辈子。”这是张继学的儿子张刚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事实上,会把张继学记一辈子的,除了张刚,还有很多人。
带着“咱是党员,光让自己富起来丢人,党员得对党尽上本分”的初心,24年前,张继学放着一年几十万的钱不挣,在妻子执意反对的情况下,选择回到穷乡僻壤的朱家户村。“村穷,不能成为不干事的理由,要把它当作发展的动力,让老少爷们吃饱饭、有钱花。”——这就是张继学作为一个党员的初心。
24年的时间里,张继学舍小家、顾大家,把理想信念化作行动力量,把初心使命化作奉献担当,用滚烫的心,温暖了父老乡亲。钱袋子鼓起来的村民没忘了张继学,在此后的历届选举中,张继学连选连任,在干部群众的心里树起了一个高大伟岸的形象。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
一个张继学倒下了,更多的“张继学”站起来,他们与张继学一起,用忠诚、担当、奉献的精神力量,树立起了一座永远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