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4 17:07:40 来源: 威海日报
举报
10月23日,鲸园街道长征社区食堂开门营业,长征社区的老人们从此有了自己的“爱心小饭桌”。笑容写在脸上,幸福美在心里。社区食堂的面积不大,可从这里飘出来的味道,满满的都是幸福。
红底白字的牌匾,现代化的装修设计,整齐的桌椅……10月23日上午8点,位于环翠区少年路16号的社区食堂里,不时传出一阵熙攘。“大姨,您拿好,这是您的饭卡,去旁边充上钱,中午就能过来吃饭了。”84岁的长征社区居民刘一玲正从社区工作人员手里接过一张红白相间的磁卡,而在她的身后已经排起了30多人的长队。“食堂终于开业了,大家都想早点拿上卡呢。”虽然已经等了1个半小时,但刘一玲依然笑得合不拢嘴。
刘一玲口中的食堂便是占地230平方米的环翠区1号社区食堂——长征社区食堂,而大家“日盼夜盼”的卡就是社区专门为报名在社区食堂吃饭的70周岁以上老人制作的老年就餐卡。“这里原来是某家单位的员工食堂,针对社区老人多的情况,我们便把它改造成了社区食堂,为居民服务。”长征社区党总支书记刘佳鑫介绍,早在一个多月前,社区便召集协管员和社区骨干在每个单元的楼宇门上都张贴告示,进行摸底调查;从告示贴出的那天起,就收到了老人们热烈的反响。
“我们社区700多名70周岁以上的老人,300多位都报了名,今天我们拿了230多张卡来,还有不少正在加紧制作呢。”刘佳鑫边说边对着电脑给老人核对名字拿卡。一张身份证办理一张就餐卡,填上姓名年龄,便能实现刷卡消费,方便快捷。
不仅有“刷卡”功能,食堂收银系统还将有“刷脸”功能。刘佳鑫说,通过身份证“实名认证”,社区将老人身份和消费信息录入计算机系统,老人忘了带卡也没关系,吃饭“刷脸”同样可以。中午11点10分,办卡的队伍已经散去,可食堂的热闹劲儿可一点没减。距离开饭还有一段时间,但饭菜的香味已在餐厅内弥漫,前来就餐的社区“食客”们已坐满。居民王本芳老人姗姗来迟,社区人员帮她找到一个休息地方坐下。一坐下,她便和周围的老姐妹们拉起了呱。“今天这么多人?食堂离家近,真方便!”王本芳说,自己就住在社区旁边,走路过来不到五分钟,有了社区食堂,不用自己去市场买菜做饭了,社区的服务可真是周到。
11时15分,随着大厨掀开午饭的“盖头”,小小的食堂里又多了一份喧闹。早已排好长队的老人们翘首以待,有的还掂起了脚——记者看到,吧台里的菜色多种多样,六个菜、一个汤,有鱼有肉、有荤有素,米饭馒头均衡搭配。老人们沿着社区工作人员提前安排好的取餐路线排队取起了午餐,队伍则一直排到了门外人行道上。“炸鱼、小油菜、排骨汤,还有俩花卷……这么多样,有荤有素,才花了8元钱,回家和老伴一起吃都够啦,你们没一起办张卡么?”第一个打完饭的社区居民成建忠手提着饭盒,碰见认识不认识的居民都主动搭个话,给大家介绍社区食堂的菜色。
不仅可以在食堂吃,还能让亲戚朋友带回去给家里老人,食堂的服务充满个性化。而对于子女不在身边,或是不方便下楼取餐的老人,送餐这件事情,社区人员也早就想到了。“马上就是冬季,老人出行愈加不便,需要我们提供更加精致的服务。”鲸园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董少沣说,在现有的基础上,社区正在与志愿者组织进行对接,尽快为社区内腿脚不便、不能上门取餐的老人送去温暖的午饭。不仅如此,在用餐人流稳定后,社区还将考虑增加早餐和晚餐,让社区老人得到“全天候”的贴心用餐服务。饭菜好不好,还得顾客说了算。从开饭到离开,老人们的评价都是一个字:“香!”“这花卷甜丝丝的、炸鱼香喷喷的、排骨汤可鲜了……自己在家做这么多菜,可得费上一上午的功夫呢。”83岁社区居民黄振卿在社区食堂就餐时感叹道。
87岁的社区居民苗丰济和老伴王学芬边吃着饭,边回忆着曾经的故事。“我们都这么大岁数了,老伴做饭也挺费事儿的,在这吃得健康营养,环境也干净卫生,挺好的。”苗丰济说,不想做饭的时候能有这么个地儿吃饭,都不用去养老院了,儿女也放心,最主要的是,这饭菜也对他们的胃口。饭菜可是“大厨”做的,能不香嘛!“油要比正常减一半,盐只加一点就可以,不仅符合老年人的口味,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也有好处。”当日掌勺的大厨沙命俊已工作了40年,拥有国家特级厨师资格证。为给老年人准备健康营养的饭菜,他特地做了一番功夫:早上7点多,他就开始忙活,直到老人们心满意足地离开,他才放下了心。
“老人饮食,更需要营养,需要在菜色上作文章。”刘佳鑫说,社区将通过内部会议,并征求老人意见考虑菜谱,争取每天菜色各不相同,让老百姓花最少的钱,吃到更健康营养的饭菜。


本文来源:威海日报
责任编辑:
周新兵_SD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