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2日,滨海三中300多师生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踏上了红色沂蒙研学之旅:瞻仰了革命先烈纪念碑,听取了工作人员对战役经过的讲解,观看了珍贵的历史图片资料,亲身感受到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我华东野战军奋勇杀敌,夺取抗战胜利的英雄事迹和老区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傍晚,当夕阳映红天边的时候,我们又带着感动、崇敬和无限怀念的心情,无言地踏上了归途。
一、追寻红色足迹,让沂蒙精神永传承
告别了凝聚着红色基因的沂蒙,但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事迹却深深感染着每一个人。一路上,脑海里萦绕的全是孟良崮战士和红嫂们的英雄形象。当年的硝烟已经散尽,纷飞的弹雨已化为苍翠的树林,山上一座座静穆的墓碑,见证着沧桑的历史。在青翠松柏掩映下,静静的墓地里安放着的2000多个年轻的生命,无言地诉说着他们的奉献、拼搏和牺牲。红嫂们那粗糙的双手昼夜纳出的针脚细腻的鞋垫,凝聚着他们对八路军的爱和对革命事业的支持;她们用柔弱的双肩搭成的火线桥,默默承担着部队的重量和战争的残酷;她们用全部心血抚养着八路军的后代,宁愿舍掉自己的生命,也要保护好这些革命的火种……我们回来了,带回的是朴实、执着、奋进的沂蒙精神;带回的是勇敢、顽强、无畏的革命斗志。当年的沂蒙,每个村庄、每个家庭,都是抗日的战场。战士在战场打鬼子,老百姓在后方架桥铺路,养伤员,筹军粮,纳鞋垫,抚养革命后代。他们呈现给我们的是全民抗战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无需再上战场拼杀,但工作中、生活中,我们依旧需要那种精神和意志,以积极的姿态奉献自我,让红色精神永驻我们心间。
二、带着爱国情怀,努力学习工作
岁月如梭,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从沂蒙归来的路上,师生和辅导员就在车上谈论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沂蒙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是一群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富有的资财,更没有高深的文化,但是就是这样一群人,团结一致,通力协作,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对伤员精心照料,体贴入微,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他们更是不怕脏,不怕累,吃苦耐劳,勇挑重担,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是的,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的确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和革命群众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我们纷纷表示要踏着烈士的足迹,传承红色精神,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不再喊苦叫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尽自己的力量为国争光。
三、发扬忘我精神,奉献自己的一切
一个沂蒙大嫂说过:“你家不出人,我就不出人,鬼子来了,谁去打?”是啊,若是我们都抱着自私的态度只想过好自己的日子,做好自己的事情,只为自己着想,天下怎会太平?强敌怎会退出?今天我们面临的虽然不是日本鬼子,但是也有的国家对我们虎视眈眈,大有分裂侵吞之心。沂蒙老区人民怀着对共产党的无比信任和对人民军队的无限热爱,舍生忘死、参军参战、大力支前、抢救伤员、奋勇杀敌。今天的我们呢?梁启超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是的,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国家的富强就在这代青少年的肩上,而我们是辅助者,是扶持者,一定要有远大的目标,有坚定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意志,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生的家国情怀。
四、铭记历史,不负青春韶华
青山无语,丰碑永存。昔日金戈铁马之地,已成为红色大课堂。在粟裕纪念碑前我们聆听了年轻的女共产党愿陈若克的事迹,令我们泪眼婆娑 。陈若克,中共党员,革命烈士。16岁参加上海工人运动。民国30年深秋,数万日本侵略军大举扫荡沂蒙山区,在八路军冲下山去突围时,陈若克因即将临产,步履蹒跚,与部队失去联系,1941年11月7日落入敌手。陈若克和她刚刚出生不久的孩子被鬼子用刺刀扎死,她牺牲时年仅22岁,死时血肉模糊,几乎不能辨认面貌。陈若克的故事一直印记在我们心中,她的事迹也深深激励着我们。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为了人民早一天过上好日子,她付出了青春和鲜血。我们决心继承先烈意志,传承烈士精神,不负韶华,努力学习工作,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一段历史,刻骨铭心。研学归来的我们,感慨良多,我们要把红色的革命传统带回来,决心弘扬伟大的沂蒙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沂蒙精神,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永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