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寿光市人民医院成功为一名早期结肠癌患者实施内镜下切除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现已顺利出院。
患者为一名47岁男性,因腹胀到某医院就诊,行电子结肠镜检查提示结肠多发息肉,其中乙状结肠处一息肉活检后病理示低分化癌,考虑腺癌。
因患者有长期大量饮酒史,腹部CT显示患者肝硬化、脾大、腹水,同时血常规示白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患者凝血机制障碍,若行外科手术治疗,会出现无法止血的情况,从而导致出血过多,甚至威胁生命。正当患者及家属一筹莫展之际,寿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提出可尝试在电子结肠镜下将癌变息肉切除的建议。
经过十天的促进白细胞及血小板生成,纠正血凝异常治疗后,患者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检查过程中发现患者盲肠、回盲瓣、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可见数个0.8*0.8cm-1.8*1.8cm大小息肉,其中最大者位于距肛门40cm乙状结肠处,即癌变息肉。内镜下切除后取出送病理,病理化验示中分化腺癌,切缘未查见癌,即已将癌变息肉完整切除。术后经过禁饮食、补液等治疗后患者出院。
据消化内科医生介绍,这名患者之所以能够避免外科手术治疗而采用电子结肠镜下微创治疗,得益于早期发现病变。因为绝大多数大肠癌都是从大肠息肉演变过来的,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癌的最直接手段,也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的有效手段。电子结肠镜检查不仅可以清晰地观察肠道,并可取活检做病理学检查。但是,腺瘤从发生到癌变,可能要经历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能在腺瘤未癌变或者早期癌变的无症状阶段,通过肠镜检查发现并经内镜微创治疗,就可以阻断其向癌转变的机会。因此建议50岁以上或大肠癌高危人群(家族史、长期高脂低纤维加工肉制品饮食、肠道息肉病史、肥胖、糖尿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至少应该做一次肠镜,如果有息肉,可以在其未“进化”为大肠癌的阶段就将其斩草除根,如果没有,说明肠道还健康,应该继续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