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收玉米只能背着袋子去地里掰,一亩地一天都干不完。现在好了,联合收割机直接进地里,收出来的就是扒好皮的玉米棒子,用车拉回家晒两天就可以直接用脱粒机打成粒储存,既节省人力又节省时间。”
连日来,在东营区牛庄镇金丰家庭农场,每天都有大型玉米联合收割机在玉米地里来回穿梭。农场主庞增华介绍,农场的10台大型玉米联合收割机全部投入作业,4000多亩玉米已经收割完成。收割完之后,将秸秆收割、打包、装机,短短几分钟,地里的秸秆就变成了一方方严实的“豆腐块”被运送到长安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加工制成沼气,给社区供气以及发电用。
日前,随着玉米进入收获期,东营区各级各有关部门已备足农资农机,加强指导服务,全力备战“三秋”生产。据统计,东营区现有玉米、大豆、棉花和水稻等4种主要农作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17万亩、水稻种植面积2.3万亩、棉花种植面积2.56万亩、大豆种植面积0.92万亩。目前,2万亩春玉米已经基本收获完毕,2.56万亩棉花已进入采收期,其他农作物已进入全面收获期。
为提高“三秋”农机作业机械化水平,东营区加大对“三秋”作业机械的补贴和检修力度。组织专业人员分赴各镇街,对参加“三秋”生产的农业机械进行检查维修,对各类农业机械操作人员进行培训。
截至目前,2019年度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已使用322万元,补贴各类机具218台套,培训各类农机操作人员1000余人,检修各类农机具2800余台套。
在东营区农业部门的引导下,全区各农机合作社发挥农机具种类齐全、设备先进的优势,提前与农户签订作业协议,组织农业机械,加班加点,不间断作业,确保了农民粮食颗粒归仓。同时,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参与“企业+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对农业生产进行全程托管或半托管,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承包范围和覆盖面,实现应保尽保,尽可能减少农民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