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梅
山东潍坊高新金马公学党支部书记 校长
IB学校校长,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教学教研先进个人,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潍坊市首届中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优秀人才,多次主持省重点课题及参与教材编写,入选2016年感动潍坊人物,是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有史以来第一次头版头条大篇幅报道的中小学校长。
可能是职业习惯吧,工作上始终离不开读书、调研、实践。当然,我和伙伴们也乐在其中。撰写《学生课堂满意度调查研究中期发现与思考》已经是八年前的事了,之前发的两篇是原稿,这篇进行了修正。这个调研对学校后期的改革起到了很关键的支撑作用,让我在推进选课走班、学科教室建设、超学科课程、学习合约制定,甚至还有课下混龄的学长制方面有了很坚实的底气。今天,共享思考之三,望各位批评。
1、让“脚手架”嵌入低年级课堂教学
——学生课堂满意度调查中期发现与思考之三
在教育孩子时,我们要牢记,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永远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娜塔莉亚·金兹堡 《小德》
学生入学一年级,老师们往往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尽快踏过“正规”这个里程碑,很少考虑变革低年级的教学方式。这可能是惯性使然。但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东西未必一定就是正确的。教育确实应该在研究中开始,在研究中走向结束。
看下图:
以上是一二年级六大学科任取两次课堂满意度的平均值。通过此表发现:学科之间满意度差距相对其他年级变小了,语文和美术学科分别排在第一、第二名上,美术高出1-6年级本学科平均值11.87%。
刚入学不久的学生,为什么在满意度上青睐语文和美术呢?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开始了低年级的课堂观察和教师访谈。
一段时间,调研结果是:1.不论语文还是美术课堂,都会不时穿插游戏活动,如:课文表演、哑剧猜字、字谜纸牌、美术动画、手工制作、彩墙涂鸦等等。2.这两门课上,老师普遍都会针对核心知识点,提供一些分解任务或者降低难度的“脚手架”,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顺利的越过一道道坎。
这个结论引发我们思考,在低年级的教学方式上,我们是否要全面做一下调整呢?
“从今天起,你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你要用一名小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这是多年来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常说的一句话。但再看看身边6岁左右天真活泼的孩子,霎时觉得再这样说说不出口了,一入学马上就面临这么刻板的要求,对他们似乎有些残酷呢。在不降低核心目标的前提下,让学生学习起来饶有兴味,成为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看杜威的《教育的浪费》(摘录,部分)
图中颜色部分表明是衔接班。图中顶端所画的线,表明在幼儿园和初级小学之间有一种互相作用;因为,就初级小学在精神上始终与儿童生活的天然兴趣格格不入而论,它就同幼儿园割裂开来,以致现在要在初级小学里采用幼儿园的方法成为问题,所谓衔接班就是这么来的。老师为了衔接两者,往往越“墙”而入,而不是走“大门”。
幼儿园的下方对应着道德,初级小学的下方对应着实利,道德和实利分别是对幼儿园和初级小学的教育目标描述。杜威在文中倡导各学科间、学段间加强整体的统一性,从而减少由于互相抵触、重复和不当衔接带来的浪费。
我到美国的一些学校考察,发现他们很好地实现了小学、幼儿园的一体化教学,从5岁起小朋友的学习地点就转向了学校,师资上实行任教大班教师和一二年级教师的循环。当然,我们也有幼小衔接,在每年的上半年,各幼儿园会纷纷进行为期半天的“幼小衔接”小学之行。但时间这么短,浅尝辄止,效果并不理想。
作为学校,不能就课程研究课程,首先研究的是孩子们本身。我们学校有10套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编写的《孩子的世界: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孩子们的心理是没有国界的,中外皆然。我们也再次翻开《教育心理学》,摸透了6——7岁学龄儿童的心理特点,越发觉得应该将更多的“脚手架”嵌入低年级的课堂教学。
根据课程内容,我们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如:讲授式学习、主题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项目化学习等等,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核心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落实是需要稳扎稳打的,所以,需要好好研究低年级孩子学习的“脚手架”到底有哪些?如何游戏化呈现这些“脚手架”也是需要研究的课题。当教师在课堂提供“脚手架”,就意味着在入学阶段给他们提供大量的支持,等他们具备相应能力,然后再逐步减少这种支持,也就是抽掉“脚手架”,这时候他们学会学习,课堂内外学习,都变得轻松自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