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02 21:26:01 来源: 威海日报
举报
10月1日中午,刚看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直播,威海西港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苗杰海难掩激动,忍不住又拿出那张53年前的老照片凝视起来:“看,这就是我们丛大队长1966年参加国庆观礼的合影。” 黑白照片里,苗杰海口中的“丛大队长”——丛俭滋就立在周恩来总理身后的第六排处。苗杰海自豪地说:“国庆观礼,可是我们几代西港人的骄傲啊!”
李源强(左)、苗杰海(中)向记者介绍西港人的发展历程。本报记者 孙大伟 摄
威海西港水产有限公司的前身——威海田村渔业大队成立于1958年。老一辈西港人白手起家、耕田牧海,于上世纪60年代末创建了省内唯一一个“海上大寨”,“农业学大寨,水上学西港”的口号也传遍了大江南北。 1966年国庆前夕,作为典型代表的威海田村渔业大队的代表,时任大队党总支副书记、大队长的丛俭滋受邀参加国庆观礼。丛俭滋就这样满怀憧憬地出发了。 “9月26日乘车抵达烟台地委;9月27日搭上火车,经过20个小时的车程;28日顺利到达首都北京……”丛俭滋的回忆录里记录着每一个细节。 那年9月30日,丛俭滋等代表还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当他得知第二天就可以见到毛泽东主席时,激动得彻夜未眠。
1966年参加国庆观礼局部放大图,后排箭头所指为丛俭滋。本报记者 孙大伟 摄
“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丛俭滋在回忆录上写下了当天的感受。这次观礼,让丛俭滋心内深藏的家国情怀彻底“生芽出土”,更渗透在了他在西港工作的10余年里。 “他那个人,满心满眼都是公家的事。”今年66岁的李源强18岁时来到西港,后来成为丛俭滋之后的“接班人”。 李源强回忆,那时候条件差,靠的都是木帆船、网具,就连机帆船和老牛网都是后来才有的。“就是靠着这种为国为公的精神,才有了后来的西港!” 深受丛俭滋影响,甘于奉献的李源强在28岁那年成为一名船长。“压力特别大,生怕辜负大家的信任。每年底会计拨算盘珠,我们船的收益好的时候得了小红旗,就觉得那年成绩还算合格。”李源强说,虽然丛俭滋老人已经去世,高头船、机帆船、三八船、老牛网等早被淘汰了,但西港老一辈人“不倒翁”精神还代代相传。 作为现在的“当家人”,苗杰海在老一辈西港人闯出的路上继续奋斗,“从一开始的养殖、捕捞到冷藏加工、海珍品增养殖、制造转型,再到滨海休闲旅游,我们一直在走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路。” “中国休闲渔业旅游杰出企业”“国家级刺参原种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一个个荣誉称号见证着西港人家国情怀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传承与延续。 “我坚信,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就一定能够创造出西港光辉灿烂的未来。”收起那张老照片,苗杰海掷地有声地说。

本文来源:威海日报
责任编辑:
周新兵_SD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