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的第4年,1953年7月,寿光市人民医院建立,那时候叫寿光县卫生院。如今寿光市人民医院已经发展成为潍坊市北部地区区域医疗中心,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寿光市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急诊急救中心。
这些年来,市人民医院继往开来、砥砺奋进,始终守护着寿光百万群众的健康;这些年来,市人民医院薪火相传、牢记使命,书写了健康寿光发展新篇章。
时光流转,方寸之间,一张张老照片,没有任何修饰,折射出曾经的旧时光。今天,让我们透过镜头,循着记忆的时光,走进寿光市人民医院记忆的窗口,去了解几十年前人们的就医环境,去感受这些年来人们寻医问药过程发生的巨大变迁。
照片看变迁——院容院貌篇
医院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门诊楼,当时整个县城一共也只有几栋楼(电影院、百货大楼及我院门诊楼)。进入90年代,医院在门诊楼后面又建设了三层的病房楼。
到了21世纪,医院拆掉门诊楼、病房楼,先后盖起了21层、22层的1号病房楼和3号门诊病房楼。这两张照片是间隔30年时间,在同一个位置所拍摄。
照片看变迁——病房篇
上世纪70年代末医院的儿科病房。病床为木质,两侧没有护栏。输液方式为开放式输液,输液工具是吊桶,用过以后由供应室清洗灭菌再重复使用。
上世纪80年代医院的抢救间病房,床头有插座,旁边有氧气瓶就算是先进的。全院的精尖设备就是这台监护仪。
现在医院的标准间病房。配备了可调节体位、带护栏的病床,每张病床都配有中心吸引、中心吸氧、床头呼叫系统、可移动的输液吊架、保护患者隐私的隔帘,每个病室都有中央空调、电视、储物柜和独立的卫生间,病房宽敞明亮,干净舒适。
现在东城医院的家庭化产房套间。在普通产房基础上增设了先进的一体化产床、婴儿床、沙发、电视、冰箱等设备,设有独立卫生间,配备了先进的热水器和呼叫系统,能最大满足产妇和陪护家属的需求,从待产到产后康复的医疗和生活设施齐全。
照片看变迁——急救篇
1961年医院设立急诊室,早期仅有护士值班,1985年成立急诊科,各科医生轮流值班,时有医护人员10人,设有观察病床9张,并购买了第一辆救护车,但大多用于行政事务。1993年撤县设市以后,医院成立了120急救中心和寿光市交通道路事故急救中心,才有了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救护车。
目前,急诊科共有救护车10辆,120急救和院中急诊科共有工作人员90名。院前120急救年出车接诊近13000人次,院中急诊科年接诊病人80000余人次,其中,抢救急危重症病人9500例,抢救成功率90%以上。
照片看变迁——门诊篇
1953年,医院建院时门诊设综合诊室,小手术室,中、西药房;1957年设化验室;1959年,设中医门诊,西医门诊,换药室和眼科门诊;1960年,设内科、外科、妇产科、针灸科、肺科门诊。当时整个医院一共就有这几个门诊,每天的门诊量也极少。图为1964年,医院门诊全体人员合影。
发展到现在,医院已经开设了60个专科门诊,年门诊量近100万人次。图为门诊部人员的近期合影。
照片看变迁——文体活动篇
1989年,医院组织参加的寿光县职工革命歌曲歌咏比赛。
1993年,医院组织的50米短跑比赛,背景为医院保健楼。
2019年,医院组织参加的寿光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合唱比赛。
照片看变迁——康复治疗篇
上世纪80年代, 外科方面常见病、多发病的康复治疗,只能进行简单的牵引或中医针灸等。
2008年,医院成立了康复医学科;2015年,推出了环境优良、设施先进的大型康复诊疗中心,发展到现在已成为集疼痛治疗、神经康复、骨科康复及儿童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性康复医学科·疼痛科,为患者做的各类康复治疗达到每月近2000人次。
(现在的医院全景)
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寿光市人民医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医院已发展为本院和东院两个院区,职工队伍从建院时的23名发展到今天的2393名;开放床位数从最初的15张发展到今天的2382张;年门诊量发展到现在的100万人次、年出院病人8万人次。医院综合排名在全国百强县级医院排行榜中连续七年蝉联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