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和平、团结、复兴、爱国、爱民……这每一个词语,都见证着中华民族壮丽70年的铿锵步伐,也正是中国人骨子里的这些优秀品格,谱写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华丽篇章。
如今,在赢联盟、德州德仁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和德州走四方高级技工学校的通力合作交流下,这些词语又被赋予了一层新的蕴涵、新的象征。
这就是“为改变几内亚而奋斗”的铿锵力量。
2019年9月27日上午,德州走四方高级技工学校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欢送典礼,要送别的是来自遥远非洲国家的26名朋友,他们是带着赢联盟的期许东游中国“取经”的。
赢联盟是由新加坡韦立国际集团、中国烟台港集团、山东魏桥创业集团的关联公司中国宏桥集团、几内亚UMS组成的“三国四方”联合体,联盟成员负责各自擅长的领域。
“发展、改变几内亚”是其美好愿景,是6000余名几内亚员工的奋斗蓝图,如今,也成为德州德仁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的最美期待。
2019年3月,德州德仁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德州走四方高级技工学校校长张斌飞赴几内亚,对几内亚经济、教育、文化等做了详细的了解,与赢联盟主要负责人进行了接洽,和几内亚国家相关部门领导人进行了交流。
赢联盟对德州德仁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的到访表示热烈地欢迎,并对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教育领域的多年经验,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赢联盟总指挥、新加坡韦立国际集团总裁孙修顺这样评价:你们来了,我就放心了!
2019年7月2日,在赢联盟和德州德仁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双方的共同努力下,26名几内亚朋友,历时33.5个小时,飞行13000余公里,中转阿联酋迪拜、北京,来到德州走四方高级技工学校。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在联盟中担任更高的岗位,做出更大的贡献。
26名学员组成赢联盟几内亚精英班,每个人都亲自挑选了自己喜爱的中文名字,其中就有文明、和平、团结、复兴、爱国、爱民……

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中、高级技能人才,一直是德州走四方高级技工学校的办学目标。此次针对几内亚学员的培训,技能提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版块。
技能培训课程
学校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则,对26名几内亚学员进行了车工、焊工、计算机、工业机器人等多个技能的培训。同时,制定和实施了完善的激励政策、奖励政策,对表现突出的学员给予奖励。
“复兴号”列车上的复兴(Oumar Nansira Berete)
培训之余,学校组织26名学员现场观摩各类现代化企业,以理论结合实际教学的模式,让他们理解,从而加以灵活运用。从北京国际机场到“复兴号”列车,从德建集团、皇明太阳能博物馆到青岛韦立船舶有限公司、烟台港和魏桥创业集团,每路过一个地方,他们对“中国制造”的理解就会加深一层。
参观魏桥创业集团
他们将是中国“工匠精神”在几内亚的传播者,带着学习到的技能知识,让“中国制造”唱响几内亚。就像学员和平(Camara Mohamed Thomas Lucas)说的一样,回到祖国之后,他们体内流淌的将是一种完全新鲜的血液,中国的发展让他们感到“嫉妒”,也正是因为这份嫉妒,他们才会有动力去发展自己的国家。
和平同时用了一句几内亚的谚语来形容这次中国之旅——“有人清洗我的背,那我就要清洗自己的胃”。他说:“在中国,这句话的意思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已经学到了本领,接下来回到祖国我们将会把这份本领传递下去,带领几内亚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社区家园,创造幸福生活。”

为了加快实现26名几内亚学员顺利适应赢联盟企业文化的步伐,学校对他们同时进行了中文、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并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过程。
中国有独特的文化和国情,如何用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这也是26名几内亚学员的好奇所在。因为中国用科技与创新惊艳了他们,让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为什么中国社会还会发展这么快,仅仅用了70年的时间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诗词朗诵比赛中的海洋(KALLE MAMADI)
他们用三个月的时间,通过参加各项素质拓展训练,学习孔孟之道、中国文学,练习中华武术、中文交流以及品尝中国的传统美食等等找到了答案,这一切,也让他们从“门外汉”变成了一个个“中国通”,去传递中华文化。
翻越“毕业墙”
学员爱民(Camara Abdoulaye)是2015年7月进入赢联盟工作的,他说会将学习到的知识尽可能多的传播给没有来到中国学习的伙伴,他会以身作则,努力做一名中国和几内亚合作交流的使者,搭建起中间的桥梁。
学习中华武术的爱民
学员兴旺(Kone Ahmed Morigbe)认为他们能够来到中国学习,每个人都很幸运。“我们不仅学会了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最主要的是通过对文化的学习,加强了为人处世的技巧,理解了不同文化之间处理问题的不同方式,这对于以后在企业中与中方工作人员交流,更好的解决各项职场问题,以及胜任各项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培训学习的日子里,校园迎来了很多来自德州周边城市的人,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来见老朋友的。8月份,来自章丘的王先生买了西瓜、饮料等物品,专程开车来到学校,只是为了见一见他的老朋友长空(Camara Aboubacar Sidiki)。
学员文明(soumah Elhadj Mohamed)也讲到,他是2016年5月开始进入赢联盟参加工作的,期间结交了很多来自中国的朋友,可惜陆续都已经回到中国。这次中国培训之旅,在烟台港,他又见到了昔日的工作伙伴,他非常的高兴,认为这是上天命中注定的。
练习呼啦圈的富贵(Bangaly Sidibe)
在中国提倡全民健康的时代,学校为其中5名学员制定了减肥计划,在校长的带领下,他们都顺利减掉了肚腩,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和平在回忆这段日子时,真诚地说:“非常感谢张校长夜以继日的陪伴,我们每个人都像是张校长的孩子,这份感激之情,我找不到任何语言去表达,会永远记在心中。”
农历八月十五,学校和所有几内亚朋友一起欢度了中秋佳节。有的学员还视频连线,把现场的欢愉传递给万里之外的家人和同事,一起体验中国节日的喜庆氛围,以及中国人民的热情友好。
共度中秋佳节
习主席在讲话中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他们跨越了种族,打破了语言障碍,用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谱写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乐章。

由于超越了国别、地域的限制,中国企业海外公司的雇员不可能全部来自国内,在赢联盟,就有6000余名几内亚当地员工。从长远来看,中国“走出去”企业必须实施本地化战略。而人力资源的本地化是研发本地化、生产本地化等诸多本地化中最深刻、最根本的。
参观皇明太阳能博物馆
和平是2015年进入赢联盟参加工作的,担任人力资源副经理职位。那时,他有四个助手,都是来自他家的周边,后来,因为不太看好赢联盟的发展前景,所以都离开了。和平对这件事情一直耿耿于怀,他认为这次来中国参加培训,是联盟的一种新的合作形式,一种新的希望。
新合作的深入推进,将助力赢联盟打破在海外人员任用方面出现的困境,解决海外高质量人才难以获得、在本土化人才培养方面经验欠缺等问题。
德州德仁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也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利用职业教育厚植中非友谊,为赢联盟的发展壮大培养本土人才。这不仅能够进一步推动中非合作提档换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助于“赢联盟”在获得当地人力资源的同时,更能快速地适应所在国的环境,从而取得东道国的信任,树立当地企业的形象,打造发展“新高地”,更好地促进国家“一带一路”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