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记者 韩凯 张亚军
金秋时节的沂蒙山区天蓝水清、瓜果飘香,在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红山上一层层的梯田蔚为壮观,拳头大小的苹果树缀满枝头,在风中频频“点头”,似乎在诉说当年朱彦夫带领村民开荒种树的故事。时至今日,那些有关朱彦夫的故事和精神,依然在这片他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土地上传颂着、激荡着。
荒山变梯田
9月21日,张家泉村北的红山上,几名村民正在给苹果树喷洒农药,在他们的周围,密密匝匝的苹果树和一道道梯田才是山上的“主角”,人反倒成了这里的点缀。
↑红山梯田。
红山,因山上覆盖着红色页岩而得名。地处大山深处的张家泉村,缺少耕地,有时村民的温饱都成问题。向荒山要土地,向沟壑要良田。从1970年开始,朱彦夫带领村民开始在村北的红山上开垦梯田。
从山脚下开始,他们就地取材,用山上的石块垒堰,再把坡地推平,过去无法耕种的坡地变成了一块块梯田。经过全村人7年的努力,过去乱石满山、荆棘丛生的红山变了样,村民们垒堰1800立方、整理土地28000立方,硬是在山上造出了70多亩耕地,让贫瘠的荒山变成了良田。
从上脚下到山顶上,红山上的梯田一共垒了78道,从过去的种小麦、玉米,到现在漫山遍野的苹果树,红山梯田见证了张家泉村民从求温饱到求致富的转变。
“当年朱书记带着我们上山建梯田,后来又全村种果树。现在看起来,当时这些办法是真有远见。你看看邻村这片山头,从来没开垦过,现在还是个荒山。我们这个红山满山的苹果,已经变成金山、银山了。”70岁的张家泉村民苗加才说。
赶牛沟造地
“这就是当年的‘赶牛沟’,南北长1千多米,最宽的地方50多米,因为只有牛羊才能走,所以才叫‘赶牛沟’。”站在硕果累累的果园内,张茂兴老人至今仍记得朱彦夫带领全村人棚沟造地的场景,他指着脚下的土地不禁感叹:“能想出这样的法子,确实了不起!”
↑9月21日,张茂兴在现场向记者介绍当年朱彦夫带领村民棚沟造地的情况。当年的赶牛沟,已经变成一片苹果园。
77岁的张茂兴曾任张家泉村委会主任,与朱彦夫一起工作多年。他说,张家泉村三面是山,本就不多的土地被三条大沟分割得七零八落,由于常年洪水冲刷,沟内乱石密布。土地少,收成低,打下的麦子用瓢量。
这让朱彦夫意识到:人多地少的矛盾不解决,张家泉村的村民就永远吃不饱。然而,当朱彦夫提出“用锄头和独轮车向荒山和沟壑要耕地”的口号时,有的村民们心里直犯嘀咕:张家泉村壮劳力不过百十号,这块硬骨头啃得动吗?
朱彦夫当即发了脾气。他用拐杖敲得地面梆梆响,整个身子猛地立了起来。“不干,沟还会一年年荒下去。整起来,就是咱村的粮囤子。讲困难,我这个残废都不怕,你们还怕啥?”
就这样,忙完秋收后,张家泉村200多名男女劳力,浩浩荡荡开进了“赶牛沟”,有的运石料,有的下沟挖墙基,有的垫地。白天农业劳力干,晚上副业劳力接着干。
朱彦夫是个肯动脑筋善于钻研的人,他受赵州桥的启发,想出了“棚沟造地”的法子。也就是像建桥一样把沟全部棚起来,底下可以流水排涝,石头上面垫上土,就成了连片的农田。
一个冬春下来,“赶牛沟”变成了40多亩平整的良田。紧接着,朱彦夫又带领乡亲们苦战两年,改造了“舍地沟”,填平了“腊条沟”,共计造地80亩,把张家泉“三沟两岭”建成了道道平整的大寨田。
奋战大口井
张家泉,原名张家庄,是个有名的缺水村,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别说浇地灌溉,就连村民的吃水都是难题。“那时候,为了挑水吃,村民得跑几里山路,去晚了就只能舀点儿泥汤。”朱彦夫的外甥赵圣贵感叹道。
整好的地需要水,荒山造林需要水,日常生活更需要水,打井引水就成了朱彦夫要解决的难题。赵圣贵说,以前张家泉村西南面有座龙王庙,庙旁有个泉眼,但存不住水。为此,朱彦夫决定在这里向龙王要水!
1971年2月,大雪纷飞,滴水成冰。朱彦夫带领全村380多名劳力,分成7个施工组,昼夜不停地挖土修井。数九寒天里,朱彦夫拖着假肢不停地在工地上走动。
“挖到10多米时,井底见了水。他不放心,非要下到井底去看看。等到大伙把他拉上来时,发现残腿疼得厉害。”赵圣贵回忆说,众人帮忙卸假腿,却怎么也卸不下来。原来,井里的泥水、腿上的汗水、断肢创面渗出的血水,已把假肢和残腿冻在了一起。
乡亲们掉泪了,有人脱下棉袄捂在朱彦夫的伤腿上。一位老人跑过来,抱起朱彦夫的双腿放在自己胸膛上,对朱彦夫吼道:“你回家不行吗?你坐在炕头上,我们来回跑,给你说巴说巴这里的情况。”
朱彦夫却风趣地说:“要是真长到一块,我还求之不得呢。这比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的冰窝子暖和多了!”
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深15米、宽24米、长33米的龙王庙大口井终于竣工了。张家泉村有了历史上第一眼大口井!也就是从这时起,张家庄正式改名为张家泉。
↑大口井。
此后,在朱彦夫的带动下,张家泉村、涌泉村、大家万村、山西万村、大刘庄村五个村的村民经过3年的艰苦奋战,联合修建了长52米、宽50米、深10米、蓄水量3万余方的万方大口井,解决了五个村的吃水难、灌溉难问题。后来万方大口井改名为“友谊机灌站”。
大口井建成之后,为了引水上山,朱彦夫六上省城,十进县城,请水利专家帮助测量和规划选址,购买引水设备,修建了1500米长的高架水渠,使全村300多亩旱地成为水浇田,彻底解决了张家泉村吃水和灌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