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银匜
出生:战国晚期
住址:淄博市博物馆
出土时间:1992年
出土地点:临淄区商王墓地
文物简介:匜的形状近似瓢,银匜的形制、功能与青铜匜相近。青铜匜出现于西周中晚期,流行至战国时期。青铜匜的主要用途是在洗手时盛水从上向下浇手,下边用盘承接洗过手的水,与盘组成一套沃盥之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匜,也可以用来饮酒。
《左传》中有关于“奉匜沃盥”的记载,“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奉匜沃盥”四字活画出了当时怀嬴(秦穆公之女)侍候重耳(即晋文公)洗手的情景,当时重耳未等“盥卒授巾”就自行甩掉手上的水,当即被视作轻视、冒犯秦国,引发怀嬴的强烈不满。重耳害怕,连忙请罪求饶不迭。
“沃”是自上浇下的意思,“盥”指洗手,沃盥所使用的器物,一个是注水的匜,一个是接水的盘。使用时,以匜盛清水,由一人手执匜从上向下慢慢浇水,洗手者双手仰掌受沃,另一人用盘在下面承接弃水,洗完之后,侍者为其递上毛巾擦手,这个过程为“沃盥”。
除了婚礼时要举行沃盥礼外,古人在祭祀、宴飨、葬礼时也要举行沃盥礼,象征着尊贵、洁净之意。
该墓地出土了三件银匜,其中一件外腹部竖刻“□陵夫人”四字。形制优美、造型独特,充分体现了当时先进的铸造技术,并且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这座墓中同时还出土了一枚印文为“音子”的私印,可知墓主是战国晚期齐国一位名叫“音子”的诸侯夫人,银匜是这位夫人的专用器。银匜上刻有使用者的名字,说明战国时期,高级贵族盥洗使用的银匜已经开始固定化、专一化。 记者 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