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威海市推进自我革命实施流程再造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工作方案》有关情况。
《工作方案》旨在以自我革命精神实施新一轮流程再造,以三个结合为统领贯穿全文主体内容:将顶层设计与部门工作相结合;将破旧立新与机制重构流程再造相结合;将外地先进成熟经验与我市原创做法相结合。主要内容是,围绕“四个再”的总体目标,以五个“100”打通关键环节,以10项重点攻坚实现流程再造。
“四个再”总体目标
审批服务再提速,企业开办当天完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全省最短,产业类项目“拿地即开工”,不动产登记效率达到全省最优,实现“0135”办结目标。营商环境再优化,重点突破获得电力、获得用水、获得用气、纳税申报、跨境贸易、获得信贷6项评价指标,全面优化其他评价指标,确保2019年省内营商环境评价位列全省第一方阵。数字政务再升级,一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秒批”办理、掌上办理,企业和群众办事实现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受理”、现场“一次办好”。内部机制再创新,“一钉办好”工作方式全面推开,“吹哨报到”工作体系初步建立,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重大复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五个“100”破关键环节
第1个环节:全市42个部门的自建系统打通率由目前的24.3%提升到100%,明年上半年完成线上“一网通办”。第2个环节:市域的服务大厅、服务中心全部实现无差别“一窗办理”,年底推出100项“一链办理”高频事项,市级涉企审批实现100%容缺受理,实现线下“一窗受理”。第3个环节:市县两级行政许可事项(涉密事项除外)可全程网办率由90%左右提高到100%,市县两级依申请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达到80%,高于全省10个百分点,到今年10月份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和办事指南实现标准化全覆盖。第4个环节:到年底前推出100项左右“秒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第5个环节:升级改造政务服务自助服务终端,最大限度地提供“一站式”自助服务。
10项重点攻坚
1、企业开办。到10月底,营业执照办理、印章刻制和税控设备发放、发票申领、银行开户、社保和公积金开户等6个环节的办理时限由3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2、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到年底产业类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社会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由45个工作日压缩到39个工作日以内。3、不动产登记。在不动产登记的55个事项中,实现“秒办”的从0项增加为18项,而5个工作日审批项目则由28项减为3项,进而达到“0135”目标(即注销登记等18类业务即时办结;非涉税抵押权登记等19类业务1个工作日内办结;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转移登记等15类业务3个工作日内办结;在建工程抵押权登记等3类业务5个工作日内办结)。4、获得电力。到年底,高压客户办理环节由7个减至3个,办理时限由24个工作日压减至7个;低压客户办理环节由4个减至2个,办理时限由7个工作日压减至3个。5、获得用水。到10月底,申报材料由4份精简到2份,办理环节由10个减到3个,不含设计施工期限的报装办理时限由12个工作日压减至6个。6、获得用气。到10月底,申报材料由5份精简到2份,办理环节由5个减到3个,办理时限由18个工作日压减至10个。7、纳税申报。到10月底,可实现“一次办好”的办税事项比例由80%提升到90%,可实现即办的办税事项比例由62%提升到70%。8、跨境贸易。到年底,口岸通关时间比全省平均快三分之一,通关效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9、获得信贷。到10月底,办理环节由5个减少至4个以内,申请材料由9份压减至8份以内,办理时限由10个工作日压减至9个。10、内部机制。通过优化再造“吹哨报到”工作流程,进一步规范“属地管理”,赋予基层对辖区需多部门协调解决的综合性事项的统筹协调权和对办理效果的“找茬”评价权,建立快捷、高效、智能、协同的内部联动机制,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基层。
“一窗受理”“一网通办”
目前,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正在全市市区各政务服务大厅和所有镇级便民服务中心推行改革,到年底前全部实现无差别“一窗受理”“一窗办理”。全市各政务服务中心将打破部门分设窗口的界限,分设快速办理大厅、“一窗受理”大厅。所有即办件纳入快速办理大厅,即来即办;所有承诺件纳入“一窗受理”大厅,集中受理(办理)。群众办事无需找部门找窗口,通过总服务台经统一登记和导办引导,直接到相应窗口办理即可。各部门分中心,分设咨询导办窗口、无差别综合办理窗口、统一收费窗口等,群众办事只对“一个窗口”,无须挨个窗口跑。
各级行政审批部门还将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一链办理”。以高频事项为重点,按链条优化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关联事项,将“一事一流程”整合为“多事一流程”,将多份申请材料整合为一项申请材料,实行一次告知、一表申请。年底前,全市各级行政审批部门要推出100项“一链办理”高频事项,办事群众只需到综合窗口提交申报材料,全链条式一次性办理,证照一次性办结交付。
大力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夯实线上“一网通办”,通过信息共享,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路”,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实现“零跑腿”。今年11月底前,升级改造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实现与国家、省相关系统有效对接、实时共享,做到统一受理、并联审批、实施流转、跟踪督办,大幅提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同时,与市大数据局一起推动全市有关部门自建信息系统与市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的系统对接,2020年6月底前,各部门系统实现100%打通,积极探索历史档案数字化,争取更多信息资源支撑我市“一次办好”。对全部55类登记业务的办结时限进一步进行压缩,制定了不动产登记“0135”办结时限攻坚任务,即对占比33%的18类业务即时办结,对占比34%的19类业务在1个工作日内办结,对占比27%的15类业务在3个工作日内办结,对占比6%的3类业务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流程再造。进一步优化调整不动产登记流程,将办理环节由原来的申请、受理、收费、发证4个环节精简为申请和收费发证2个环节。将一般登记业务审批环节由原来的初审、复审、核定登簿“三审登簿”变为审核登簿“一审登簿”。将原抵押注销、转移、抵押登记等单项登记事项,由办结上一笔业务领证后再办理下一笔业务的“串联办理模式”,改为一并申请、依序审核登簿的“并件办理模式”,并件办理业务类型增加到19类。
精简资料。将一般登记申请材料提交资料的件数由原来的7件压减到4件以内,采取原件电子扫描方式,不再要求提供任何复印件,方便办事群众。实行企业办理不动产登记容缺受理模式,列出容缺清单,解决企业因资料不齐导致的来回跑腿问题。
推行“互联网+”服务模式。全面开展不动产抵押登记网上办理,将不动产抵押登记下沉到公积金、银行等部门网点。积极推行不动产登记“一网通办”,基于“爱山东”app加快研发“互联网+”服务项目,拟于2020年1月前上线手机终端不动产登记网上申报系统。加大信息共享力度,解决部门间基础信息不完善、达不到共享要求的问题,确保住建、税务、民政、法院等涉及不动产登记信息能够有效、全面共享,实现“数据网上多跑路、群众现场少跑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