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毫米的小孔可以切除肿瘤?
今年60岁的王大爷在体检中无意中发现在胃窦部大弯侧有一处大约2cm的不规则粘膜隆起改变,并且伴有腺管紊乱、微血管扩张迂曲表现。通过完善组织活检病理、影像学等一系列相关检查后,王大爷被诊断为早期胃癌,并无转移。
刘兴山主任立即带领医疗团队着手制定治疗方案,经过充分讨论分析,刘兴山主任和袁训涛主任助理为大爷制定了最佳治疗方案——“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据刘兴山主任介绍,内镜操作,就是通过一米左右长的内镜从体外遥控一个直径仅有三毫米的小孔,要比女人绣花还精细万倍的技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endoscopic submucosaldissecfion)?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新的治疗手段,具有非常好的临床应用前景。适用于食管、胃、大肠的黏膜下肿瘤、黏膜早癌以及具有癌变倾向病变的切除治疗。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具有不改变消化道解剖结构、不开刀、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
病变就好比身上破了一块儿皮,医生将这块坏掉的皮剥离,没有外在的创口,只需住院一周左右,术后又无需化疗、放疗,是目前最先进、最成熟的早期消化道病变治疗手段,除了痛苦少,手术的费用也大大降低。
小内镜可以发挥大作用
经过详细的术前沟通,王大爷和家人对内镜黏膜下剥离的手术方案非常认可。4月25日,王大爷被推进了腔镜中心。在刘兴山主任指导下,手术有条不紊地展开,袁训涛大夫进行手术操作,大爷胃腔内的影像情况在显示屏上清晰显示出来,胃窦部大弯侧的粘膜隆起充分暴露,袁训涛大夫仔细观察着显示屏,并通过手握的内镜小心将粘膜完整切除。整个手术持续了约20分钟,在整个医疗团队的完美协作下,王大爷的胃部病变被完整切除了。
袁训涛大夫进行肠道早癌筛查
胃 ESD
食管ESD
直肠ESD
刘兴山主任指出,内镜被称为“医生眼和手的延伸”,是早期发现和治疗消化道癌症最重要的手段,很难用其他手段代替。过去,一旦发现早期癌症,患者往往需要开腹手术进行治疗。如今,内镜不仅是检查工具,更是一把不可或缺的手术刀,随着医生对内镜技术“工匠”式的追求和创新,实现了诸多“不可能”来造福患者。
袁训涛大夫强调,消化道早期病变如同小树苗,可以在内镜下连根拔除,只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效果是非常好的。比如从大肠息肉发展成为大肠癌大约需要7-10年时间,人们完全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去阻止癌变,所以一定不要拖到肿瘤很大了再去治疗。
防治消化道癌症从早筛开始
消化道癌症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进展期患者根治率很低,5年生存率不足30%,而早期癌治疗的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消化道癌生存率的唯一有效途径。
消化道早癌绝大多数患者没有任何症状,要提高早癌诊断率,就需要对无症状人群进行筛查,对高危人群进行追踪,对有症状者进行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潍坊市中医药脾胃病科呼吁大家能重视您的“小胃病、肠炎”,及时进行胃肠镜的筛查,作到早发现、早治疗,不要失去最好的治疗时机。
潍坊市中医院脾胃病科建议以下人群需要做胃肠镜检查:
一、45岁以上的普通人群,均应做一次胃肠镜检查。如有阳性发现(溃疡、息肉等),治疗后定期复查;
二、有消化道癌症家族史的人群可将初检年龄提前到40岁;
三、有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喝酒、饮食不规律或暴饮暴食或大鱼大肉,喜吃腌制食品和烧烤,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
四、出现消化道不适的人群,如胃部不适,可表现为上腹痛、下腹痛、反酸、嗳气、饱胀等;肠道不适,可表现为下腹痛,大便习惯与性状的改变,比如每天排便一次变为排便多次,或者便秘、便稀、便血、鼻涕状黏液血便等;
五、正常体检时发现CEA、CA724、CA199等消化道肿瘤标志物升高,需要尽快做胃肠镜以进一步排查。
科室简介
潍坊市中医院脾胃病科是山东省重点专科,早癌联盟成员,拥有多名优秀内镜医师,具有丰富的内镜诊疗经验,在刘兴山主任的带领下,大力进行早癌宣教及筛查,全面开展早癌早治工作。2019年始至今,袁训涛等大夫就已发现食管、胃、结直肠早癌三十余例,并成功施行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实现癌变的治愈性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