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晓宁
东岳集团的两张离子膜——氯碱离子膜和燃料电池膜,一张被称为“争气膜”,一张被称为“争光膜”。这两张膜名片照亮桓台“中国膜谷”。
有人用“薄如蝉翼,贵比黄金,重于泰山”来形容氯碱膜的外观和价值。东岳氯碱离子膜的成功研发,成为一个中国氯碱工业30年受制于人的历史终结符号,为中国氯碱工业翻开了新的一页。
电解离子膜工艺是世界上迄今最先进最清洁的制碱工艺,物耗、能耗大幅度下降,并有效地解决了氯碱工业的污染问题。进口氯碱离子膜价格昂贵,氯碱装置每两年就要换一次膜,每次换膜费用高达数千万,有人戏言“就像前些年中国电子产业为国外的芯片打工一样,整个中国氯碱工业一直在为国外的离子膜打工。”
2009年,随着东岳氯碱离子膜的量产和万吨氯碱装置的试用,这一历史被改写了。
东岳研究院院长冯威在接受采访时介绍,氯碱离子膜自2009年9月22日正式下线后,到现在已经发展到第三代的DF2807,实现了稳定化的工业生产,目前产品的质量比较稳定。东岳将在稳定目前产品质量的情况下,扩大使用量,逐步提高全国市场的占比率。
一台氢燃料电池汽车,最核心的部位是氢能发动机,氢能发动机最核心的材料是氢燃料电池膜。东岳集团恰恰是掌握了这一核心材料的技术,全球有这一技术的企业不超过10家。冯威院长在对这张“争光膜”介绍时提到,燃料电池膜的用量目前还处于“爬坡”的阶段,但东岳燃料电池膜已经获得奔驰-福特(AFCC)公司燃料电池膜成功突破6000小时寿命加速测试证书,达到全球一线顶级水平,将用于奔驰、福特的量产氢燃料电池汽车,这张“通行证”全球只有东岳和美国一家公司拿到了。
目前,东岳150万平方米燃料电池膜及配套产业化项目正在加快推进,近5000平方米的综合研发中心主体已完成建设,正在进行内外工程装修,紧邻着的一座制膜生产车间已完成钢结构框架搭建。
“明年这个时候,应该能够正常的生产,生产量预计能够到50万平米,而且要确保品质。”冯威院长说道,“目前氢燃料电池车的市场还在发展中,还需要上下游的完善配套,而东岳的燃料电池膜的技术等指标都是成熟的,可以匹配市场的需求。”
据了解,东岳正着力将“氯碱膜”“燃料电池膜”两张膜从“科技名片”转化为“效益增长点”。预计五年内,国内氯碱离子膜行业市场规模在6亿左右;东岳将在氯碱膜生产技术集成及装备集成、氯碱膜应用评价体系、国产氯碱膜与国产电解槽一体化等方面继续攻关,推动氯碱工业国产膜的大面积替代,占领国内40%以上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