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趟关于花朵的美妙旅程,
也是一次对于生命的诗意寻访。
一花一木,
四时流转,
一朵花的生命,
即是一个人心中涌动不息的力量。
《花艺之旅》
今天为您介绍余若的作品《花艺之旅》。
这是一趟关于花朵的美妙旅程,也是一次对于生命的诗意寻访。一花一木,四时流转,一朵花的生命,即是一个人心中涌动不息的力量。
花艺大师眼中的花朵与诗意,作家眼中的游历与哲思;东方式的美学思索,西方人的艺术观念;花朵在光阴中的稍纵即逝,生命在追求中的永恒旷达——都在这本书里得以碰撞、融合、激发、挥洒,一一呈现出令人动容的瞬间。阅读本书,相信每一位读者都可从中发掘出蕴藏于生命中的无限生机与美好。
下面,我们为您分享书中自序《因为有花,我们都是永远的儿童,不会老去》
后来我也看了很多花,虽说不见得都是最美的。
如果关于花的记忆是一条单独的时间轴,六岁大概是我的起点。
幼时在爷爷乡下安宁的小院里,有棵杏树,总是春天里最早开花。我喜欢像梯子一样倾斜,调皮地把脸探进它的枝丫里,置身于流泻的阳光中。杏花是很平凡普通的花,在江南小镇上随处可见,我本就生于四月,那年纪也会背“杏花春雨江南”,爷爷说我要像这时节里的杏花,爱闹爱俏的才好。春分过后那株杏树就早早萌出了花芽,慢慢生发成粉粉的娇嫩的花蕊,到了五月就结出了小个头的青杏子。对当时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能不能吃才着实最要紧,终于等到它长成了成熟的明黄色圆杏,已经是六月下旬了,咬一口甜甜的。从粉色到青色再到明黄,由花生粒再结果的变化在幼小的我心里留下的那份惊奇,我想,大概就是我对于花最初的记忆。
多年以后,我在远离旧地万里之遥的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邂逅了梵高的《盛开的杏花》。这幅画是梵高1890年春在圣雷米画的,他最心爱的弟弟提奥有了一个儿子,取名文森特?威廉。他知道以后非常开心,当即画了这幅杏花,作为贺礼送给自己的侄儿。他在信中说:“今天是一个真正的春日:嫩绿的麦田,远处是紫色的山丘,如此美丽,而杏花已经恣意地开放了。”然而那时的他已经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生命和精神都处在很脆弱的阶段,这一次的作品没有剧烈的漩涡,没有耀目的色彩,没有狂放和炽热,但细看画上含苞待放的花蕾,或三三两两,或四五六个,或一朵独占枝头,都生意盎然,明净如珠,烂漫天真得令人动容。可能是那份挣扎的生命力带来了悲伤中的喜悦,可能是因为泪花遮住了双眼,我看了很久,犹如故人久别重逢。
后来我也看了很多花,热烈的、孤寂的,还有美得惊心动魄的,但总是会想起南方小城院子里的杏花春雨和文森特最后一幅平静的蓝。
这一路的探访,因为与花有关,不论晴雨,总给人以美和生命的遐想与触动。花艺世界里叱咤风云的大师们,早已见惯最美的花,创造了数不清的令人赞叹的花艺作品。可如果他们关于花的记忆也都是单独成轴,我想,在某个起点上,他们一定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杏花记忆”,所以很高兴能在2017年的五月到九月和他们一起,听他们娓娓道来。
在喧嚣的世界里因为有花,我们都是永远的儿童,不会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