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位于山东省东北部、黄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带,于2018年获得“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如今,东营正在倾心打造传统与创新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城市,教育发展是东营市建设现代化人文城市的重点内容之一。为了给城市建设发展吸纳新时代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独特见解、创新思路,东营市于2019年7月开展了“相约黄河口”重点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元声”赴东营关于中小学生参与课外班调研团(下文称“元声”调研团或调研团)借此契机,选择东营作为本次暑期调研实践活动的调研地点。“元声”调研团旨在探究当前在中小学学生群体中日益火热的课外班对学生群体的主体意义,希望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挖掘课外班的主体即中小学生自身对“报班”赋予的意义与其行为逻辑,同时增加对课外班的相关政策规定的理解,尝试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本次调研实践工作主要包含了三个部分,一是进入城市社区的“萤火虫学堂”对学生进行访谈,二是访谈东营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了解有关政策和规定,三是在东营团市委的组织下协同其他来自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三十余名高校大学生共同参观了东营市的重点企业、产业园区、名胜古迹、文化展馆等,了解东营市的民风民情与城市发展风貌。
7月17日上午,调研团成员参加了由中共东营市委组织部、共青团东营市委、东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共同主办的青春汇智行动——暑期大学生社会实习实践活动启动仪式,队长张可玟作为高校学生代表参加了活动授旗仪式。
调研团成员作为高校学生代表参加授旗仪式
为提高调研活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尽可能全面深入地收集调研所需信息,同时减少进入调研地的相应阻力,调研团于17日下午前往位于东营市老城区的府前社区开展试调研。此次试调研实地考察了该社区萤火虫社区学堂主办的“四点半课堂”。在观摩学堂志愿者开展活动后,团队成员对该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状况等有了初步的了解。课后,团队成员与该社区学堂的社工老师进行交流,了解其对于中小学生参与课外班的看法。同时也简单访谈了部分社区的学生,了解其参加各类课外班学习的现状、历史及其基本态度。在第一次访谈中队员们发现,社会舆论经常渲染的父母和子女之间由于辅导班导致的矛盾和冲突基本上反而是很少被谈及的,根据很多由父母主导“报班”的学生反映,即使自己一开始对父母做主报的课外班不太喜欢,也不会有激烈的抵抗情绪或举动,反而会在之后的学习中慢慢喜欢上这些课外班。除此之外,很多受访学生还提到了在参加课外班学习过程中得到的奖励或表扬对他们非常重要。如一些受访学生谈到:“我做得好了,父母/老师会表扬我”。这种表扬或奖励调动了学生参加课外班学习的积极性,成为一种自主性动力。
当日晚间,调研团成员整理总结了白天访谈的收获信息,并针对在初次进入调研地、开展访谈工作中暴露的受访社区接纳度不高、访谈前期准备不足、信息有效性差等一些问题进行了交流和反思,着手修改、完善调研预案和访谈提纲,为第二次进入社区正式开展调研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队员对社区学生进行访谈
19日上午,调研团一行在总结了试调研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前往位于东营市新城区的胜宏社区“四点半课堂”,对多名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访谈。在这次访谈中,调研团成员着重针对受访学生在参加课外班中的决策过程、自我评价和自我规划等方面进行深入访谈,同时根据每个受访学生的具体不同情况了解其独特的有关经历和个人体验。整个调研过程和谐融洽,不少接受过访谈的学生积极主动地介绍自己的伙伴过来接受调研团队员的采访,在队员与受访学生交谈时,也有好奇的学生坐在一旁时不时插入自己的经历与观点,使调研员获得了不少额外的宝贵信息。
在与社区学生们的访谈过程中,队员们对中小学生参与课外班学习有了更深的理解。如队长张可玟所说:“以往我们只是过多地关注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期待和社会日趋增长的教育压力,以及中小学生所背负的沉重教育负担,因此学生更多时候是被视为一个非常被动的群体在参与这个过程。而在这次访谈中,我们看到这些孩子在谈及报课外班的时候其实有相当明确的主体意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在报课外班这件事上的意愿、动机以及在与父母意愿发生冲突时自身持有的观点,这些稚嫩的表达隐约地透露着他们认知自我、塑造自我和强调自我的意识。”
19日下午,调研团一行前往东营市教育局访谈相关负责人。调研团成员围绕着两个问题与该负责人进行了交流。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当前政府对于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外班机构的相关政策规定。通过访谈,队员们得知当前关于课外班机构的行政管理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教育局负责的部分,主要是严禁学校内的师资、教育资源(如教室、教材等)供课外班使用;另一类是消防部门等单位负责,主要是确认办学机构的教学场地的消防安全资质等。第二个问题是从政府部门层面对于课外班火热所持有的态度。该负责人告诉队员们,对于课业类的辅导班,整体的政策倾向是不支持其发展的,但也不能否认这类辅导班能够一定程度上起到补充校内学习、提升学生成绩的作用;对于兴趣特长类的课外班来说,是否参与、如何参与都是家长和学生的个人意愿,政策没必要干涉。此外,该负责人结合多年相关工作经验与自身为人父母的体会,向队员们透露出自己的担忧,那就是虽然学生接受的校内学习是统一的,但校外学习是不同的,因此不同情况的家庭为其子女报课外班所做出的选择也不一样,富裕家庭的子女更有可能接受更丰富优质的课外学习资源,因此课外班火热的现象可能会助长社会阶层在教育层面的固化。这也为队员们带来了新的思考角度。
在实地调研期间,调研团成员还与其他高校学生共同参观东营的重点企业、产业园区、名胜古迹、文化展馆等,了解东营市的民风民情与城市发展风貌。
调研团与其他高校学生共同参观城市规划馆 (图源:东营市共青团)
经历两天的调研活动,队员们收获颇丰。正如队员夏逸所说:“又一次的实地,面对着时间的紧张,合适介入田野点的方式的欠缺,队伍里的各位还是十分严谨的在做着各种预案,争论着种种计划,不管具体内容如何,议题本身已经能让人被完全调动起来了。这次比较特殊的经历是面对一位政府官员,在没有事先介绍的情况下我们通过其子的“校友”身份与其建立了一定的先天共识,也正是基于此,我们收获了难得的来自于政府方面关于课外辅导机构的正面表态。”
在本次实地调研活动中,调研团完成了对当地社区中小学学生关于参与课外班学习的访谈工作,并对相关的政策规定与政策倾向获得了基本认识。目前,调研工作已进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阶段,调研团希望通过关注学生群体的自身话语来揭示其在课外班学习中独特的行动逻辑,进而有条件为探究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提供新的思路。
(通讯员 英 草 卓 玛 杨真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