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是党和国家为锻炼当代青年而号召的一项志愿服务活动,目的是让我们在扎实的社会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掌握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了更好的了解社会,磨练自己,我们怀着憧憬的心情,致力于开展一项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民心的志愿者活动。我们三下乡选择的地点是济南市郑路镇,希望在这里将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希望我们会有所提高,有所成长。
"义诊展现中医特色"
于是七月上旬,由山东中医药大学学子组成的"梦行商河调研队"到达济南市商河县郑路镇展家村和魏家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在了解改革开放七十周年国家扶贫政策在农村的落实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农村生活面貌与生活风尚的变化,来总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对慢性疾病的了解程度和医治情况,从而进行农村慢性疾病发病率的调查。并针对相应疾病开展医疗服务、提供配套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宣传。其意义旨在通过"三下乡"活动,在为当地村民提供服务,助力脱贫之外,让新时代大学生直观的感受国家政策给偏远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强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作用。
经过前期的宣传和准备,7月7日,梦行商河调研队一行9人来到济南市商河县展家村开展医疗卫生志愿服务活动,助力乡村健康防护工作。一早,实践队就开始清点前一晚备好的物资,血压计、耳豆、穴位分布表、常见疾病及护理措施宣传页等。为一天的义诊和走访做好充分准备。拉完横幅,准备好工具之后,村民开始抱着尝试的态度过来咨询。调研队成员深入民心深入农村,用精湛的中医推拿手法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对村民的相应疾病进行解释和推拿按摩,健康宣教,测量血压等护理。受到了当地卫生室和村民们的热情欢迎。"推拿完舒服多了!我下午还可以过来不?"一位被护理完的村民朴实的问到。其实护理结束后,被护理者的称赞和微笑是对我们施护者最大的肯定,也是对中医的肯定!它预示着中医的普及和中医护理渗透于生活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该地区村民由于繁忙的农活,多数都患有颈椎病或者腰部疾病。贫困地区的脱贫与政治经济脱贫有关,也与健康脱贫有关。中医护理的简单取穴"大椎"、"肩俞"、"肩貞"等穴和火罐完全可以缓解治疗此类慢性疾病,对于贫困地区的村民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推拿结束后我们分发给村民一些日常生活需要的中医器具,一方面可以改善自己身体的不适,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医护理的普及。
"走访了解政策影响"
为了解当地人们对于慢性病的认识以及慢性病的发病情况和当地政府部门对预防和治疗慢性病的措施,调研队成员和胡晓飞老师深入村民家进行走访调研并发放调查问卷。在胡晓飞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走到村民家中进行采访,了解国家政策给农村生活带来的改变和影响,以及村民们对农村慢性疾病的知晓情况和医治情况。在走访中发现,五十岁以上的村民慢性疾病发病率较高。但村民们对慢性病没有充分的了解,对于如何预防慢性病的知识相当欠缺。"啥是慢性疾病?除了脖子不舒服也没啥病"在询问中,一位自称没有疾病的村民这样回答。对此,调研队成员为村民们发放医疗保健手册,普及医疗知识,提高村民对慢性病的认识。
国家采取惠民政策,定期会有体检,但是由于村民对慢性疾病的重视程度微乎甚微,就错过了体检的机会。当问及到为何农村居民不重视健康不医治疾病时,一位老人道出了他们所面临的窘状,"其实,我们不是不想治,而是没有多余的钱用来治病,就比如看一个癌症,动辄几十万上百万,这不是一个普通家庭所能承担的起的。"基于我国农村的慢性病现状,不是不想治而是没钱治、不敢治,所以就要以日常预防为主,将慢性病扼杀在摇篮里,平时注意饮食,懂得劳逸结合,多多锻炼身体,保持心情舒畅。一旦发现自己得上了慢性病,要及时就医,不要拖到最后,要在最佳治疗时间内治疗。为解决治病难、看病难的问题,国家也实施医保报销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给收入绵薄的农村村民,带来了福祉。纷纷表示,现在有病看得起,敢去看。看病问题的解决,是改善贫困程度的重要举措。国家扶贫政策下的村庄,在逐渐摆脱贫困,走向小康。
"党员发挥模范作用"
为我们提供医疗器械的诊所大夫,是一名党员中医,在交谈过程中他详细的给我们讲述了在农村,中医发展的现状以及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中医发展几千年,其精髓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和作用是无可估量的。随着近年来中医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播,中医风尚的逐渐盛行,中医理念和中医实践,在农村也被日益接受。作为一名老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定要发挥到极致。包括医者仁心的医术传承,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包括救死扶伤的本职和医德,包括积极正能量的支持。在本次社会实践中,该老师不仅为我们提供所需物品,还发挥党员带头作用,鼓励号召村民去义诊地点体验具有浓厚中医特色的推拿按摩手法,听健康讲座等。此次与党员的谈话,我们收获的不只是对当地政策的深度了解,对社会实践目的的再一次接近,更重要的是,我们感受到的是党员精神的熠熠生辉。
"医路漫长,支农在路上"
7月9日,紧张有序的社会实践活动仍在继续,但队员的热情却有增无减。这一站我们来到了商河县郑路中心卫生院。从医生的角度了解农村居民的慢性疾病发病率、此地区所患疾病种类以及就医情况。科室主任讲述,从大环境来看,商河县所处的平原地形、温带季风气候与严重偏离交通要道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本地区农村居民以务农为主。种植玉米、棉花、大蒜等需要大量劳动力才可以完成的作物。面对劳动力缺失的情况,所在村民的主要务农力量为40周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几乎所有青壮年均拒绝在农村逗留,拒绝务农。于是耕种收粮的重担,落到了这群中老年群众的身上。在改革开放前后处于学习期的大部分群众,均为纯粹文盲,少数为小学或者初中学历。从小环境来看,各人家庭经济收入有限,受根深蒂固的传统耕种思想的影响,加之变幻莫测的社会环境对低学历中老年人的态度不甚友好,这群农村居民选择了务农。在以上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各人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当忙于农作而无法顾及自身时,身体不堪重负,疾病加剧。虽有国家扶贫政策和惠农政策的实施,但对于患多重慢性疾病的中老年居民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当胡晓飞老师谈到当地医疗设备是否完善和医疗水平是否有提高时,主任说到:"十年间农村医疗卫生院设备不断完善,针对农村普遍疾病情况,医院会给予相应护理措施和器械装备;院内护理人员水平均在本科以上,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几年医院选择招进新生资源,为本地医院注入新的活力和先进的医治理念和高端的医疗水平。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提高整体医疗水平,为本地区居民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在医院义诊和交谈过后,最后院长慷慨陈词,表示愿意吸收我校所有有资质、有能力、有责任心和使命感、有医者仁心的学生。这即是当地医护工作者对我们山东中医药大学教育水平的肯定,也是对我们山东中医药大学学生各人水平的肯定。相信我们会成为现代农村居民的白衣天使,会为解决农村慢性疾病尽最大一份力,会推进农村脱贫的进行。
我们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作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应该积极走出象牙塔,到社会中去,切实了解国家政策、了解当前医疗大环境,要从"看客"角度看待社会,变成从主观角度去参与社会的改变。社会实践,锻炼的不只是团队之间的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考验的不只是施术者的手法和技巧等单纯运用到实践的能力,巩固的不只是大学课堂所授知识,更多的是培养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国家的兴盛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崛起,我们不仅要做思想的巨人,也要成为行动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