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记者 伊巍 孙渤海
8月11日下午,孝妇河淄博经开区袁家村段出现河道漫溢险情。截至12日下午4点,已整体撤离大杨、小杨、圈头等17个村10150人,集中安置2405人,自行撤离7745人。被转移安置的村民这两天住在哪里、生活怎样?8月13日,鲁中晨报记者赶往淄博经开区进行了采访。
河边生活60多年
他没见过这么大的水
8月13日上午,记者从淄博中心城区驱车赶往淄博经开区袁家村方向,并于10点左右到达固玄店村北的青银高速附近,发现涵洞完全被水淹没,还有车辆泡在水中,只能绕路。
西行至姜萌路路口,往北过了高速再向西即可到达孝妇河袁家村段。不过,该路口已被交警、特警等封闭,禁止一切与抢险救灾无关的人员、车辆进入。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记者又辗转尝试了通往袁家村的其他路线,但接近村子的道路都已封闭。一名值守人员表示,这是为了保证抢险顺利进行,也是为了确保其他人的安全。
根据出发前了解的信息,村民们被分别安置在位于北郊中学、淄博职业学院等的多个临时安置点。在前往其中一个安置点途中,记者在联通路孝妇河桥附近停了下来。桥下,浑浊、湍急的孝妇河水正流向下游,发出轰响;桥上,十几个人伫立护栏前望着河水,少有人说话。
桥的西南方向是梅家村,66岁的村民梅先生也在桥上。他从小就在河边生活,从没见过这么大的水。“1964年的大水,那时河道窄啊,看着水很吓人,实际上远没有现在厉害。”梅先生说,这些年各级政府、部门治理孝妇河下了这么多功夫,虽然他们村现在没有转移,但村民并不担心。
8月13日,一名村民向记者展示当天的午饭。
连夜转移
她从睡不着到睡得香
13日中午11点,记者来到淄博职业学院西校区一栋学生宿舍楼,那里是其中一处安置点。
墙上贴的一张手写纸显示,安置点的工作由淄博经开区职业学院安置临时工作组负责,设有保障组、卫生组和警卫组。淄博经开区管委会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这个点安置着村民350人左右,来自11个村,和家、前草、大杨等村的村民不少。
在四楼一间宿舍,前草村67岁的李女士坐在床上,正等丈夫回来。宿舍现在只住着他们两口子,两个双层床的下铺床板上铺着崭新的被褥,是安置点统一发的。
11日下午,李女士就发现村里积水很厉害了,有的人家进了水,随后村里开始挨家挨户上门下通知——准备撤离,不能有一个人留在村里。
“我们撤的算是晚的,那天晚上8点上的车,人齐了以后11点半到的这里。先给安排好了住宿,然后吃饭,吃完饭夜里1点多,我怎么也睡不着,挂念着家里。”李女士说。
12日一整天,李女士他们就待在楼里,可以四处走走活动活动,有人打起了扑克消遣,还有人像在村里那样串起了门。她说,在这里大家也会议论灾情,但已经不像开始时那样焦虑不安。
“十分感谢政府工作做得好,把我们及时转移出来,安顿好。”12日晚上,李女士终于睡了一个好觉。
扛水上楼。
午饭送上门
安置点也有家的温暖
11点半,热腾腾的饭菜送到了宿舍楼外,安置点工作人员以最快速度卸车,各村干部早已排队等候。
“我们领了饭菜后,把饭菜送到大家的房间。”一名村干部告诉记者,村民们都很有秩序,到了饭点会在房间等候,不会跑到楼下着急拿饭。
安置点的工作人员明白村民们有家不能回的痛苦,尽量让他们吃得丰盛些,睡得舒服些。有几名在南方待过多年的村民吃不惯北方的面食,他们特意每餐给他们把饼换成米饭。
“我们家这次受灾了,政府安置我们,没冻着,也没饿着,你看还有鸡腿、炸肉……”一间宿舍里,一位大娘见到记者去采访,拉着记者的手激动地说。
11日白天她的村里开始有积水,晚上水就进了家。她的家人赶紧用盆往外舀水,但远远赶不上进水快,水越来越多,她和老伴最后只得站到一把高椅子上避水。
就在她急得快要哭了时,村干部去了她家!“他蹚着水就进来了……”老人说,村干部衣服都湿透了,通知他们赶紧撤离,什么也不用带,都已经安排好了。
“来到这里后,被褥都是新的,饭菜也是热的,感觉就跟到了另一个家一样。”大娘说。
午饭被集中运来。
村民们正在吃午饭。
在安置点,村民们有什么需求,工作人员会尽量满足。另外,还有医护人员跟他们同吃同住,村民要是有个头疼脑热或其他不适,24小时都能得到及时、妥善诊治。
记者临走前,一名村民说,通过这次经历,他更明白了什么是灾害无情人有情,对于未来的日子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