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记者 张培 曹连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想找点事做,缓解内心寂寞,还有很多老年人想多赚点钱,减轻子女负担,却不料踏进陷阱。近来,淄博中心城区的不少老人为了获得高利息,拿出自己积攒了半辈子的养老钱投资理财,却遭遇血本无归。还有的老年人在面对推销人员亲情攻势时,毫无抵抗力,“乖乖”拿出养老钱买了一些被扩大作用的保健品,明白上当时却难以追回资金。
和李女士一样,在这家名叫“山东润禹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淄博分公司”的公司投资的大部分是老年人。为了尽快要回本金,大家坐在一起商议解决办法。
攒了半辈子
拿养老钱投资被套
8月9日中午,记者来到淄博新区一小区,见到了李女士。李女士今年65岁,说起自己的投资经历,她说,本以为自己积攒了半辈子的养老钱投资理财能长期赚取高利息,将来自己靠自己就能养老。李女士从本地一家企业退休,30年前,自己带着女儿生活。后来女儿参加工作,但李女士依旧非常节省,总想着多存些养老钱。她家距离一家叫做“山东润禹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淄博分公司”的公司不远,她每天散步都会经过这家公司,经常见到业务员在外面发放投资理财宣传单页,看到不少老年人都在这里投资理财,她也有些动心。
“这家金融公司请我们吃过一次饭,听过好几次理财课。我觉得他们说得很有道理。”李女士说,有好几个老人告诉她,在这里投资后,每个月都能拿到比银行高出很多的利息。她决定提出自己积攒了半辈子的养老钱试一试。她跟女儿商议后,于2018年10月24日投资3万元人民币,并与对方签订为期3个月的合同,约定一万元人民币每月获取80元的利息。
之后3个月,李女士都拿到了高利息。3个月后,投资期限到了,她顺利地提出了3万元本金。业务员建议她再续约。她便又重新签合同,续约了3个月,这次依然都拿到了高利息。到期后,李女士决定将这3万元再转为半年期限。而且,她从银行又提出5万元人民币,分别以2万元和3万元作为投资理财资金,给自己和女儿各投资了半年期限的理财产品。2019年7月20日,李女士领取了利息后,上述金融公司的业务员告知她,根据国家规定,公司须转型,今后无法再每个月给投资者发放高利息了。
业务员称,要么把投资者转为股东,所投的钱就当股金;要么分三年,按第一年10%,第二年20%,第三年70%陆续返还本金。李女士不同意。对方又提出可以用海参、酒水来抵顶8万元本金,李女士的女儿不同意。至今,她们仍未能拿回这8万元钱。
投资30万
想赚钱补贴子女却打水漂
与李女士有着相同遭遇的还有淄川的高先生。他于一年前在上述公司投资30万买理财产品,期限为一年,每个月一万元人民币可获得110元利息。一开始,高先生按时拿到了利息,朋友知道他的理财经历后,也加入进来,先后投入130余万元人民币。在2019年7月20日得知今后无法获取高利息后,高先生要求金融公司退还本金,对方表示无法一次性退还,建议他转为股金或买其他高档礼品做补偿。
据高先生介绍,他投资的事至今还瞒着子女。本以为投资能多赚点钱,既供自己养老用,也能补贴一下孩子们,可是没想到被金融公司套住,陷入两难境地。
记者走访中获悉,有不少老人退休金比较高,儿女都成家立业,经济条件尚可。但大多数老人和子女交流较少,内心寂寞,就想找点事做,也想多赚点钱让家里人过得更好一些。看到别人投资理财,自己就贸然投资了,结果给自己带来了许多烦恼。
今天,记者从张店警方了解到,目前很多投资者已经报案,等待警方依法处理。
又送礼又上门嘘寒问暖
老两口掏钱上了当
近日,记者接到线索在某大厦三楼有一个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展览会,有可能涉及向老年人卖有治病疗效的商品。记者赶到现场时,发现已经人去楼空,只有一对老人在楼下徘徊。记者了解到老人叫李亮(化名),他和他老伴是来找开会老板退钱的。
“去年冬天,这家老板也是给我们先开会,还发鸡蛋等礼品,然后就动员我们去体检。当时感觉他们比自己儿子都贴心,体检结束后,就向我们推荐治疗心脑疾病的保健品。对我们老两口态度非常好,一口一个叔叔阿姨叫着,还经常来家里看望我们,看着人家那么热情,东西还可以治病,我们就买了2000多块钱的。”李亮告诉记者说:“吃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效果,就知道被骗了。”
“这不看到他们又发传单,动员老年人去开会,我们就寻思着把钱要回来,来到会场后,他们还是老一套,先动员我们去体检,我们俩是来退钱的,可不能再上当了,可是最后只给我们退了不到一半的钱。”李亮老伴告诉记者说:“平时孩子挺忙的,我们也不想麻烦他们,这不我们老了跟不上时代,就被骗了,剩下的钱可咋要回来呢?”
山东圣德律师事务所姜卫慧律师建议大家出现上述情况可采取以下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跟商家沟通协商,要求退回购买的产品,并退还相应的款项。如果对方拒绝协商、拒绝退款,可以向卫生部门以及食药监局进行举报,要求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取缔该假保健品销售点,要求退款。直接选择将该保健品销售人员或者公司作为被告,向法院起诉,并将购买保健品的相关单据作为证据向法庭提交。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如果商人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骗取老人的大笔款项,消费者可以向警方报案,追究其刑事责任。
■ 相关链接
老人上当背后 有着复杂原因
老人为什么更容易上当被骗呢?
首先一个原因是,老年人确实更容易相信别人。有科学家分析了38个国家的资料,他们发现年龄与信任感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年纪越大,“一般信任感”(针对不特定的他人)与“特定信任感”(针对四种特定对象,包括:家人、朋友、邻居,以及陌生人)都显著提高。
相关心理实验也证明,老年人似乎倾向于忽略负面线索,而多以正向(但可能不正确)角度去体验周遭的人和事物,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劳拉·卡斯滕森(Laura Carstensen)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正向偏误(positivity bias)。社会情绪选择理论主张,人到晚年会将和他人建立紧密的情绪性连结,视为有生之日的首要目标,而信任他人无疑是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前提;同时,对他人采取正面的重新评价也让老年人更容易信任他人,并更愿意向他人请求协助,以化解生活上因机能衰退所带来的种种不便。但不幸的是,正向偏误也会带来不利的后果,其中之一就是让老年人更容易成为被诈骗的对象。
豆瓣网友@ida的观点,也道出了老人背后的另一个原因:从物质匮乏年代过来的老辈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大笔金钱缺乏感知力。因为他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都是特别细碎的东西和特别小的金钱,所以,大笔金钱超出了他们的经验范围。每次购物省下几块钱就很高兴的父母,却对大笔金额呈现出非常奇特的超脱。他们经常对不合理的大笔支出缺乏必要的警惕感,呈现出令人担心的大胆莽撞和不假思索。
此外很重要的一点,骗子以及传销客,往往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与老人交流陪伴,他们往往比子女更清楚老人需要什么。
“我们有一整套引诱老年人花钱的套路。”曾经做过保健品销售的张易说,公司有专人培训话术,比如不叫他们爷爷奶奶,叫叔叔阿姨,这样显得他们更年轻。“为了研究顾客,我们每天四五个人琢磨一个老人,专门针对他们的性格、家庭以及收入状况分析,制定第二天的计划,有时候会细致到见面第一句话和老人说什么,老人作出不同情况的回应后,又该如何应答。”“老人都很孤独的。锁定目标之后,我每天要花8个小时陪在老人身边,买菜、做饭、送些水果、陪他聊天。”
所以当身边的长者遭遇骗局时,千万不要暴怒而骤下结论:“老人家就爱贪小便宜!”事件背后的因素,比看起来的要复杂很多。作为子女晚辈,我们也许难以一时扭转改变他们的性格与行为,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请不要因为他们的迟钝和衰老而失去耐心,多去关心和陪伴他们。
小时候,是他们照顾守护我们。现在他们老了,该是我们守护他们的时候了。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