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记者 蒲泫奇 通讯员 刘金辉 实习生 张梓贤
马耀南故居坐落在淄博经济开发区北郊镇北旺村,在大门的门楣上刻着“勤慎清”三个大字。马耀南长子马立修告诉记者,虽不知道这三个字刻于何年何月,但其中深意却影响着马家几代人。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马立修向记者说了下面这段话:我的父亲马耀南一生勤奋为民,慎始敬终,清正廉洁。当年,凭他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学识,要钱有钱,要势力有势力,但他不愿去享受这种表面舒适的生活。队伍拉起来后,面对国民党高官厚禄的引诱,他义正言辞拒绝。在他心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他情愿饮河水、吃糠米、住破庙也不愿去享国民党的福。
山东省淄博第五中学校园内的马耀南塑像。
马耀南的学生时代
在马耀南故居的北屋内,84岁的马立修向记者讲述了马耀南为革命奉献的一生。
“我父亲从小就天资聪颖,学过的东西很快就能熟读背诵。”7岁时,马耀南就在自己家中办的私塾读书,13岁时,进入周村文昌阁高等小学堂就读,在周村,这所学堂是中国人自己所办学校中的“最高学府”。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见闻的增多,马耀南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越来越关心,爱国热情也日益高涨。
从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到国立北洋大学,马耀南一直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尖子生。在中学期间,马耀南就接触到了王尽美、邓恩铭等地下共产党人,王、邓等人也是马耀南在学习马克思主义这条道路上的启蒙老师。
“在大学期间,我父亲先后担任过北洋大学学生会主席和天津市学生联合会负责人。”马立修说,马耀南异于常人的思想觉悟和优秀的领导能力,让他成为天津市学生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4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曾让马耀南看到了解救中国的希望,但随之而来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让马耀南的希望瞬间破裂。
“因时代背景需要,我父亲加入了国民党,后来因为难以苟同蒋介石的阳奉阴违,还差点被国民党逮捕。”1929年3月,国民党“三大”开幕之前,马耀南没有被“圈定”为出席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不仅如此,他还遭到了国民党的通缉。说到这里,马立修喝了口水稍稍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多亏当时他在天津市政府工作的好友张渔友将此事通知我父亲,他这才幸免被捕。”
逃亡的马耀南曾在永清中学当过教员,在南通纺织学院任过教授,随着1931年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恢复了四五年前481名被开除党籍的党员身份,马耀南的逃匿生活到此基本结束。
马立修向记者展示马耀南的烈士证明书。
国民党指望不上
那就自己拉队伍抗日
1937年的“七七事变”深深刺痛了马耀南的心,也更加坚定了他拉起队伍抗日救国的决心。“队伍成立之初有人问我父亲靠山是谁,他明确地回答是共产党。”虽然知道靠山的名字,但如何找到共产党,与党组织建立联系成了摆在马耀南面前的一大难题。
当年9月份的一天,时任长山中学校长的马耀南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就是曾在长山中学附小任教员的林一山。共产党员林一山早些时候与中共山东省委取得了联系,他这次来找马耀南也是受当时省委书记黎玉的指示——在鲁北地区找一个发动游击战的中心点。
通过在长山中学二十多天的观察,以及前期与马耀南共事时的经历,林一山更加坚定了马耀南就是那个“中心点”。“他俩心里都明白,但都互不说破双方的身份和想法。”马立修说道,他们俩约定,林一山走后再由省委专门指派人过来开展工作。
省委先后派姚仲明、廖容标、赵明新到达长山中学,在校长马耀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省委的秘密领导下,组成了长山中学特别党小组,姚仲明任组长,受中共山东省委直接领导。
随着抗日形势越发严峻,1937年12月下旬,经过党小组讨论,队伍决定打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的番号。马耀南因为去长山三区和八区组织人员筹备粮款和枪支弹药,几天以后才赶到黑铁山起义部队。说到这里马立修顿了顿,似乎在回忆什么,84岁的年龄让他的记忆没以前那么好了。
队伍成立后的第一场战役是夜袭长山城,1938年1月8日,马耀南与廖容标商议,由廖容标带领30名战士化装成农民隐蔽于长山城北的一个村子,趁着夜色发起突袭,一枪未发就将城内的30名敌人俘虏,首战告捷。1938年春,五军番号的中队就有30多个,总计6000余人。
新年刚过,邹平、周村的日伪军就包围了起义部队,枪炮声在拂晓打破了部队驻地的宁静。马耀南和廖容标使用“麻雀战术”,分别率领部队边打边转移。“这场战斗是我父亲第一次上阵杀敌,这一步是他由爱国知识分子向军事指挥员的转变。”马立修说道,此后马耀南开始学习《孙子兵法》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并且在一次次战斗中逐步掌握积累战斗经验。
马立修在马耀南故居向记者讲述马耀南为革命奉献的一生。
汉奸出卖,身中数弹牺牲
一次次的战斗让老百姓看到了拯救国家于危难的希望,同时也让敌人对这支队伍产生了恐惧。“一马三司令,得了抗日病。专打日本鬼,保护老百姓。”马立修用带着点腔调的语气说出了这首民谣,这首民谣一经诞生就传遍了清河平原,传向了山东各地。
1938年6月,部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12月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马耀南任司令员,政委为霍士廉。同年10月,马耀南由省委书记郭洪涛和第三支队政治委员霍士廉介绍,成为中国共产党员。他率部与日军多次作战,围攻周村、破坏胶济路、坚守邹平城、激战刘家井子,重创敌人。1939年3月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太河惨案”,国民党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马耀南得知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请示山东纵队,集中三支队主力,坚决反击顽固派的进攻,为死难烈士报仇!”最后,在一、三两支队及部分当地武装的配合下,太河一带守军王尚志一部被打散。
“由于汉奸的出卖,我父亲在牛旺庄附近中了敌人的埋伏,身中数弹后牺牲了。”说到这里,马立修的语气很平静。1939年7月22日拂晓,马耀南和杨国夫率领队伍在牛旺庄街头露宿,可恶的汉奸地主闻讯后将情报送给了日伪军。上午9点左右,战斗打响。马耀南立即组织部队反击,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但是,敌人的援兵陆续赶来,敌兵越聚越多,久拖于我军不利,马耀南决定让部队突围。
当马耀南突围至牛旺庄二里地外的大寨村东西大街中段时,事先在此埋伏的敌人蜂拥而出,开枪射击,马耀南胸中数弹,倒在了血泊中。
讲到这里,马立修叹了口气说:“我父亲本一介书生,因心系国家兴亡,不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愤然投笔从戎。虽未身经百战,但满腔热血皆洒向抗日战场,誓与国家共存亡。他这一生不贪富贵,不畏艰险,只愿国家团结,百姓安宁,战死疆场也在所不惜。”
马耀南故居。
马耀南故居的门每天早上8点半准时打开,马立修会来给花浇浇水,打扫打扫院子,在屋里泡上一壶茶,如果有人来参观,他会当义务讲解员,这一讲就是十多年。他对记者说:“我年龄大了,不知道还能再讲多久,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就会一直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