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有一种称呼叫老兵;有一种讲述叫感动。他们在血气方刚的青年时代,在不同的战场为新中国的成立洒热血,铸就了一曲曲青春赞歌。虽然过程都是那样刻骨铭心,但如今再回忆往昔,老人们说得最多的却还是怀念军旅生活。
平邑是革命老区。当年,老战士们用青春热血,守护祖国大好山河,同党和人民荣辱与共、生死相依,绘就了辉煌壮阔的历史画卷;和平年代,他们"退伍不褪色",为国家建设发光散热。他们为后人留下宝贵精神财富,是新时期党员干部学习的标杆,也将激励着平邑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建设"山清水秀幸福和谐"市域副中心城市不懈奋斗。
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即日起,大众网临沂站联合平邑县委宣传部、平邑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平邑县融媒体中心(平邑县广播电视台)发起"倾听平邑老兵"专题策划报道。记者编辑将践行山东党媒党网的社会责任,走近平邑这些平凡的老兵,倾听"不平凡"的他们。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林鹏 梁勇超 王震坤 见习记者 张瑶
右大腿内侧的巨大伤疤,是他战争年代浴血奋战留下的印记;子弹擦肩而过,他与死神曾经只有十几公分的距离。家住平邑县丰阳镇大孟常村的张志红老人,离开军营虽然已经70余年,他内心却始终对部队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只要子女符合条件就要去当兵。"今年96岁高龄的张志红老人,不断用此语动员子女、孙辈参军,谱写了一曲三代人从军的赞歌……
老兵张志红的敬礼
"离开部队70年啦!"7月25日,面对镜头,张志红老人一声感慨,随即又陷入了沉思,思绪仿佛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通过老人断断续续地讲述和其子张效奎的"翻译",一个有志青年参军的形象,逐渐在记者脑海中清晰起来。
一份份证件,讲述着张志红老人的革命生涯
"我当兵那会,家里穷的叮当响,主要通过给地主家干活度日。"1945年1月,带着翻身当主人的愿望,张志红在本村应征入伍,加入了革命队伍。张志红回忆,入伍之初虽然没有兵种之分,但是很多人想去县里部队,愿意到地方部队的较少。"同志们觉得,在县里更能接近战场,可以参加更多的战斗。"因为名额有限,张志红被分到地方部队。"行,去地方上也行!"年轻的张志红豪气地说,只要能革命,去哪都行!
在一次激烈战斗中,张志红大腿被弹片击伤
因为表现突出,这年3月,张志红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张志红随部队转战各地,浴血奋战九死一生。
攻打国民党军队26师、参加枣庄义县战斗、白彦东战斗……每次打仗,都让张志红经历血与火的考验,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47年,在泰安战斗中,一颗子弹从张志红肩膀擦皮而过,导致身体受轻伤。"要是子弹再往下偏十来公分,击中心脏的话,怕是就没有活头了。"时至今日,张志红常常感慨自己命大。
张志红老人的右大腿内侧,有个巨大的伤疤,是在沙土集战役中被弹片击中留下的"痕迹"。据他回忆,在战斗中进行冲锋时,被炮弹弹片击伤大腿,导致血流如注,衣服很快就被鲜血浸透。张志红只能拖着残腿,忍着剧痛,挣扎着一点点往外爬。一个多小时后,才到达安全地带。"一炮就能将阵地打个口子。"回忆起战争的惨烈,老人不停地念叨。很快,张志红被战友救起,送往后方医院治疗,伤愈后回到原部队,并评为三等乙级革命伤残。
1949年11月份,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急需进行国家建设。张志红服从组织安排,退伍回乡。此后,他先后担任过白石小乡(小乡,与今天的工作区类似)副乡长,兼本村生产大队大队长等职务。
三子张效奎讲述父亲的战争岁月
在村任职期间,张志红带领村民治山治水,修建小型水库,改造集体山林1700余亩。三子张效奎说,父亲为人忠厚老实,做事任劳任怨,在村中威望甚高。直到现在,村民们提起老人,依然赞不绝口。
航拍风景秀丽的大孟常村
"只要你们身体符合要求,就要去报名参军,报效国家!"在张效奎兄弟几个幼年之时,张志红就常讲战争故事,鼓励子女参军。受父亲影响,张效奎兄弟五人中,老三张效奎和五弟先后参军。其中,张效奎在部队服役7年,参加过抗美援老战争;五弟参军4年,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后,张效奎的侄子也参军,在部队服役十几年。一家人三代从军报效国家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去年,老人不慎摔倒,导致大脑记忆力出现一定程度下降。早在前几年,张志红记忆力甚好之时,每当与人讲起战斗故事,总是滔滔不绝。张效奎也有意识的将这些故事牢记于心。"以后等我老了,也要讲给子孙们听,让他们受教育。"张效奎说。
军人情节,早已在张志红一家内心中扎根生芽,激励着子孙后代报效国家。"今后,我们家要是再有符合条件的青年,也会一如既往参军,为国出力!"张效奎斩钉截铁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