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有一种称呼叫老兵;有一种讲述叫感动。他们在血气方刚的青年时代,在不同的战场为新中国的成立洒热血,铸就了一曲曲青春赞歌。虽然过程都是那样刻骨铭心,但如今再回忆往昔,老人们说得最多的却还是怀念军旅生活。
平邑是革命老区。当年,老战士们用青春热血,守护祖国大好山河,同党和人民荣辱与共、生死相依,绘就了辉煌壮阔的历史画卷;和平年代,他们"退伍不褪色",为国家建设发光散热。他们为后人留下宝贵精神财富,是新时期党员干部学习的标杆,也将激励着平邑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建设"山清水秀幸福和谐"市域副中心城市不懈奋斗。
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即日起,大众网临沂站联合平邑县委宣传部、平邑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平邑县融媒体中心(平邑县广播电视台)发起"倾听平邑老兵"专题策划报道。记者编辑将践行山东党媒党网的社会责任,走近平邑这些平凡的老兵,倾听"不平凡"的他们。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林鹏 梁勇超 王震坤 见习记者 张瑶
我今年90岁了,年轻时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也参加过剿匪战斗,可谓九死一生。人上了岁数,特别容易回想起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更加怀念那些为了新中国牺牲的战友们。每每想到他们,我觉得自己能够活着,过着现在的幸福生活,见证我们新中国70年的巨大变化,多么荣幸!
“贫困家庭出身的我,当过儿童团长参了军”
老兵刘成友的军礼
1930年,我出生在平邑一个穷苦家庭。3岁没了爹,16岁那年娘也去世了。多亏一帮友善亲人扶持,我才得以渡过难关。
别看我们社区现在道路宽阔,干净整洁,一幢幢现代化小楼也很气派。可在旧社会,这里是最穷的村庄之一,老百姓普遍生活困苦。到底有多穷?逃荒、卖儿卖女的比较常见。我印象中,就有一户人家,把俩闺女卖给了他人。直到解放以后,孩子才得以归家。
因为家里穷,我打小就参加革命。16岁那年,当上了儿童团长,一直在地方上工作。1947年11月,我来到县大队二连,正式进入作战部队。当时,由于保安团经常来抢粮食,在县大队的一年时间里,我们主要负责阻击敌人,保护老百姓财产不受损失。
到达县大队后的第二天,我就参战了。当时,因为我们人少,枪支也不多,我们就打埋伏,从敌人手里抢武器、夺子弹。粮食供应亦是短缺,需要从敌人手里获取。我们还常跑到山沟里挖野菜,加上二两粮食炖着吃。为了果腹,树叶子我也吃过。
后来,经过多次激烈战斗,我们把保安团彻底打散,还抓住了一些俘虏。我军有优待俘虏政策,让他们把枪支和子弹留下,人根据个人意愿去留,还发给路费让他们回家。
后来,敌人跑我们就追,直到曲阜。攻下曲阜以后,我们驻守城防,成立独立营。我们也到过滕县参加阻击,为济南战役做掩护。
“70个人的队伍,只有7人活下来了”
刘成友(左)与战友在一起
济南战役结束后,我跟随部队继续往南行军,参加淮海战役。因为个头高大,我被分到机炮连,成为一名迫击炮手。
那时我虽人小,可服从命令听指挥却早已入脑入心。淮海战役中,我们参与了围歼黄百韬兵团的任务。
我至今清晰地记着当时的场面:战士们在战壕里,与敌人近在咫尺,力气稍微大点就可把石头扔进对方战壕。因为国民党军队被我军团团困住,增援也被切断,国民党军队将运输军备的骡子、马匹都吃掉了。最后,经过几天的冲击,我们将黄百韬兵团全歼。与此同时,无数战友也倒在了血泊中。
淮海战役结束后,由于战斗减员,我们一个连70多人,只剩下14人。清扫战场时,到处都是战友们的尸体。看着他们,我们来不及拭去眼泪,只是告诉自己,我又活下来了,还得继续去战斗。渡江战役结束后,当我们再次聚在一起开会时,我才发现,战友只剩下7人。
渡江以后,我军势如破竹,国民党则兵败如山倒。打完三山战斗,敌人溃退,我们一直追到浙江。很多国民党残部与地方土匪纠集在一起,成为土匪,我又参加了剿匪战斗。匪患肃清后,我还立过一次三等功。我常常说,受之有愧哟,相比那些牺牲的战友,这算得了什么啊!
“在部队待了30年,是部队培养了我”
刘成友军装照
21岁那年,我随部队来到福建,准备解放台湾。不久之后,朝鲜战争爆发,我被调到空军部队服役,来到开封伞兵部队。此后三年时间,我跳伞无数次,但是最让我激动的,莫过于去北京表演。在伞兵部队时的纪念章,我至今还保留着。
1950年,我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的铮铮誓言,时至今日激励着我,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
考虑到我文化程度不高,部队后来安排我到步兵学校学习。三年时间,先是补文化知识,再学军事知识。步兵学校毕业后,我当上了排长。朝鲜战争结束后,我被调到12军,专门搞训练。之后八九载,一直在那里服役。我还被调到生产建设兵团,在安徽寿县待过一段时间。此后,我又回到部队,并在部队转业。感谢部队的培养和提拔,我从副连长、连长、副营长,一步步干到营长。
转业之际,部队领导找我谈话,就去向征求我的意见。我当即表态,愿意回平邑。我爱吃咱们平邑的煎饼,南方的大米吃不习惯。也没想过当官,想起牺牲的战友,能当个普通老百姓就很知足了。
转业后,我先是到饮食服务公司工作,后来又调到百货大楼,在那里工作了几年时间,直到60岁时离休。
屈指一算,我在部队前后待了30年。是部队强健了我的体魄,坚强了我的意志,也在我们家几代人身上打下了最为深刻的红色烙印。
“我们家三代从军,建军节在我们家比过年重要”
在部队时,刘成友立功无数
我跟妻子经熟人介绍认识,1961年,我们在浙江金华结婚。当时妻子跟着亲戚来到部队,我们举办了简单的婚礼仪式。婚后没几天,我又带着部队前往江苏涟水。
那些年,因为我辗转各地,妻子作为随军家属跟着我到处奔波。好几个孩子是在浙江、安徽等地出生。因为我在部队的缘故,从小他们对部队都有很深的感情。
儿子高中还没毕业,就嚷嚷着要去当兵。我们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让他到部队锤炼。参军几年后,他转业安置到交通系统上班。
孙子也是一样,上完高中以后,也愿意去当兵,回来以后继续完成学业。
我们回到平邑的时候,儿子才8岁;18岁那年,他走进军营。我孙子也是18岁当的兵。此外,闺女、女婿、外甥也当过兵。这就是一种传承吧。
三代参军,红色基因在我们家一脉相传。这种军人情结,也在我们家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现。
在我们家,每年的“八一”建军节比任何节日都隆重。每到建军节,不需要通知,孩子们就都回来了,大家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儿子孝顺,不论再忙,都想着安排这事。不但子女们回来,他们的朋友也经常跟着来,陪我一起庆祝节日。
“与牺牲的战友相比,我已经很知足了”
我今年已经90岁了,有幸见证了时代的飞跃发展。人虽然老了,但是身体还能坚持走个二三里路。时不时骑着电动车出去转转,找老朋友聊聊天。孩子们也经常来看我们老两口,吃喝用度都不愁。
老少爷们再也没有愁吃愁喝之人。原先是盼着吃饱,现在却盼望吃好,讲究营养。米、面甚至吃够了,需要吃煎饼解解馋。小区里的车,摆都摆不开。有的家庭一人一辆车。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知多少倍!
对比今天的好日子,再回想那些战友,他们太苦了。现在我的战友们基本上找不到了。他们中的很多人牺牲在战场上了。活着回来的,也有很多在五六十岁就去世了。
我一个班的战友,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我因为工作忙,直到他去世也没见着他最后一面。还有一位战友,比我大不到两岁。刚刚结婚不久,和我一起参军走了。此后,一直跟随部队南征北战。战争期间,从未回过家。最后,牺牲在朝鲜战场了。
现在,我特别珍惜健在的老朋友。有两位比我年轻好几岁,身体也不大好,我就去找他们聊天,说以前的故事,陪他们解闷儿。
时至今日,我常常会想,当兵虽然挺辛苦,看着如今老百姓的日子,我们当初参军,不就是为了解放中国,为了人民幸福么,再辛苦也值!(本文由刘成友老人口述,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