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太阳,又毒又辣,文登区葛家镇的万亩桃林也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
不过,位于葛家镇崔家口村的一处桃园却是另一番景象:1500亩桃树刚刚落花,套袋里的小青果只有指甲盖那么大。这是咋回事?
于永强(左)和工作人员正在查看冬桃长势。 记者 刘志鹏 摄
这个桃园的主人叫于永强,种的桃树是他培育的新品。这个季节刚结果,三个月后才开始采摘。
老于从事建筑行业数十年,已创下自己的行业品牌。如今,转行种桃不过3年,却凭借慧眼识冬桃的“绝活”,成了远近闻名的“桃伯乐”。
“好桃不怕晚,甜度、营养价值都是普通桃的3倍,在南方商超里一个桃能卖到25元。”老于指着桃树上的果袋满脸骄傲。
有人好奇:“半路出家,怎么培育出这么稀罕的品种?”他的回答总是简单的俩字:“偶然。”
别以为老于“小气”不肯说,发现冬桃这件事确实很偶然。
2014年,干了半辈子建筑的老于打算转行做农业,跟朋友在乡下承包了几亩果园试种桃树,却偶然发现有几棵桃树总是在初秋才开始成熟,而且果子很甜,后来总有果贩提前预订这几棵树上的桃子。老于犯起了嘀咕,这是什么品种的桃?
于是,来年瞅着桃子发芽期,老于揪下嫩芽、折了桃枝便送到农技站进行检测,却被告知:“老于,这是冬桃啊,稀罕品种呢!成熟期晚,挂果期还长。”
抱着这几棵“金苗苗”,老于心里有了谱儿——要是能大规模种植,市场肯定错不了。
就这样,于永强又抱着桃枝全国跑,让各地农科院、农业大学的专家都给看一看,跟随专家搞起嫁接实验,探索育种“良方”。
1年后,老于尝到了这冬桃的“甜头”——嫁接生长的冬桃苗成活率高达90%,产果量是普通桃树的2倍,甜度平均维持在25度。
识得冬桃种冬桃。2016年9月,取回冬桃培育“真经”的于永强,在文登区葛家镇崔家口村承包下1500亩地,开始了冬桃规模化种植。
同时,为保证桃子品质均衡,根据专家指导,于永强还特意采用新型宽行密植种植模式、行间种草、桃树修剪成“Y”字型等新手段,全方位搭建适合冬桃生长的优越空间。
种上了新品种,用上了新技术,老于的桃园进入“丰收季”。去年,冬桃产果期产量突破1000万斤,桃子品质明显提升,吸引大批客户前来选购。
随着冬桃市场人气越来越旺,桃价也一路攀升。在冬桃畅销的影响下,本地桃价跟着沾光。作为水果大镇的葛家镇,水果产业链条也得到进一步补足,由原来的三季有露天水果升级为 “四季有果”。
“200斤到深圳么?”采访当日,老于的手机响个不停,一听都是预订冬桃的。
别看桃子熟得晚,这订单却是早早就来了。于永强笑着说:“去年就因为销量太好,不少没抢到货的客商吵着要我们扩大种植面积,今年的桃子也愁不够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