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据史料记载,日寇侵略淄博期间,在淄川、博山、张店等地制造了多起惨案。在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到来前,鲁中晨报组织记者重返惨案发生地,再次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和幸福。
也许是滔滔不绝,抑或是点点滴滴,在淄川区双杨镇杨寨村,不论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是步入学龄的孩童,都能讲述关于“杨寨惨案”的些许经过。对于生活于此的百姓而言,那是一段每个人都无法忘却的历史。
日前,鲁中晨报记者通过采访“杨寨惨案”中的亲历者和幸存者的后人,和大家一起牢记那段被侵略的历史,告诫今人和后代勿忘国耻。
“杨寨惨案”纪念馆内的屠杀遇难者名单。
这张老照片中,张腾云手指的就是其父亲张庆瑛。
文/图 记者 姜涛 通讯员 刘金辉
村民立碑建馆
只为记住日寇滔天罪行
7月21日,淄川区双杨镇杨寨村。
“可以先去参观一下惨案纪念碑和纪念馆,那是我们为记录那段历史专门建造的。”
说起“杨寨惨案”纪念碑和纪念馆,村民们都会提及一个人,他便是63岁的高存永,时任杨寨村党委书记。
“虽然已经整整过去了16年,但纪念碑揭碑的情景却仿佛仍在眼前。”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高存永一直在收集与“杨寨惨案”有关的信息,惨案纪念碑和纪念馆的建设构思也渐显雏形。至2002年,在高存永的倡议下,全村上下形成共识,决定修建一座纪念碑,来悼念在惨案中被日寇杀害的父老乡亲,以此教育子孙后代不忘历史。
纪念碑选址于惨案发生地原址,于2003年正月初三奠基,同年8月15日举行了揭碑仪式。
在早年对“杨寨惨案”亲历者的走访中,高存永常听老人们讲,日寇侵入淄博地区后,实行“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当地民众和抗日力量曾自发地组织起来与侵略者进行战斗。
据史料记载,1938年1月30日,日军冈奇部队在淄川河东村进行了大屠杀,目的是镇压“铁板会”的抗日活动。“河东惨案”发生时,附近各村百姓纷纷支援。
杨家寨村(今淄川区双杨镇杨寨村)铁板会会员得到消息后,100余人手持大刀、长矛,抬着土炮到河东村外的王家林,从背后对日寇进行袭击。因土炮发射一次需重新装药,很费时间,在日寇的猛烈攻击下,铁板会会员只得放弃笨重的土炮退走。
之后,日寇发现土炮上铸有“宝塔镇”(杨家寨村东有一宝塔,故称宝塔镇)字样,为了报复,便在血洗河东村后的第三天又洗劫了杨家寨村。
根据中共淄博市委党史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在“杨寨惨案”中,日寇共残杀群众169人,其中20余户被杀绝,21人受伤。全村烧毁房屋800余间,100余户人家有80余户房子被烧光。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全村的父老乡亲尽自己的努力守护着惨案纪念碑和纪念馆,这满墙的在惨案中死去的亲人的名字,就是日寇在这片土地犯下滔天罪行的铁证。”高存永说。
两位教员为救村民牺牲
讲述者:张腾云,86岁
7月22日,记者几经辗转找到了杨寨村86岁的张腾云老人。老人是“杨寨惨案”为数不多的幸存亲历者之一。
“当时的我还很小,在惨案发生的当天,我父亲被日寇用木棍活活打死了。”
时光回至1938年2月2日拂晓,正在熟睡的杨家寨村村民被一阵激烈的枪声惊醒了。日寇闯入村内,端着刺刀,挨家挨户搜查。见人就抓,见跑的村民就杀。
全村村民被赶到村庄小南门外的一块农田里,这里因地形酷似抽匣,又被当地村民称为“抽匣地”。日寇在“抽匣地”周围安排了岗哨,架起机枪,将老人、孩子、妇女赶到南边,逼着青壮年朝北下跪,逼问“谁是铁板会的人”。
当时的张腾云与母亲待在一起,而父亲张庆瑛和村民于庆贵则从人群中勇敢地站了出来,想与日寇讲理。
“当时,父亲和于庆贵都是村里的教员,我父亲又懂一点日语,他主动站出来向日寇解释,说村里的铁板会会员早就离开村子了,这些村民中并没有铁板会的会员,请求日寇不要伤害无辜的百姓。”
但日寇头目冈奇并不相信张庆瑛的话,恼羞成怒、气急败坏之下对张庆瑛起了杀心。
“后来,听村里长者说,日寇头目用一根拳头粗的木棍,狠狠地砸向我父亲的头部,只一棍便将我父亲打得脑浆迸裂,倒地而亡。随后,教员于庆贵也被日寇残忍杀害。”
张腾云老人向记者出示的家族族谱显示,其父亲张庆瑛在“杨寨惨案”中用日语斗敌,挽救群众被日寇杀害,遇害时年仅25岁。
张腾云老人还向记者展示了一张老照片,这张拍摄于1934年的山东省淄川县初级中学师生毕业参观团的合影纪念照上,其父亲张庆瑛就是其中的一员。
“希望学校的学生和后人能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知晓他们曾经有这样一位学员和老师,在‘杨寨惨案’中为救百姓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张腾云老人说。
无法抹去的刀疤
讲述者:高庆廷,70岁;高庆宽,67岁
在张庆瑛和于庆贵两位教员被杀害后,日寇让汉奸向村民喊话,让村民将铁板会会员交出来,但村民们都不予理会,更残忍的屠杀开始了。
据史料记载,因追问不出铁板会会员的下落,日寇头目冈奇便下令向被围的青壮年村民开枪射击。顿时,100多名无辜村民倒在了血泊中。日寇又用刺刀在尸体堆里连穿了三遍,唯恐有人幸存。
日寇撤退后,幸存下来的老人、妇女和儿童赶紧去寻找倒在血泊中的亲人。在被枪杀的人群中,只有高玉继、高青继、高万继、张同太、姫广路、高徽安、高世继、高伸继等8名村民幸免于难。
7月23日,经探访证实,上述幸存者已相继离世。几经辗转,记者找到了2名幸存者的后人。
幸存者高玉继的儿子高庆廷回忆说,听父亲生前所述,当时其父亲没有受到枪伤,被周围死去的村民压在了人堆的最下面。
“父亲曾多次提及,在日寇用刺刀捅刺被机枪扫射过的村民尸体时,第一刀刺中了他的腰部,他疼得大叫,于是日寇又连捅了他四刀,见他没有动静了才罢休。”
高庆廷说,当乡亲们将父亲救起后,发现其身上共有7个刺刀孔,其中有2刀是贯穿伤。
“在之后的很多年,每当提及那场屠杀,父亲都会脱去上衣,露出胸背让大家看他身上的刀疤,父亲讲述当年遭遇的那一幕幕时的悲痛,我们至今难以忘怀。”高庆廷说。
同时,幸存者高青继的后人高庆宽称,其父亲也是屠杀的幸存者。
“我父亲也是被死去的村民压在了身下。日寇在捅刺村民的尸体时,他被一刀扎在脖子上,忍着痛没敢出声,才保住了性命。”
高庆宽告诉记者,父亲生前常告诫他,一定不能忘记那段历史,要铭记侵略者所犯下的罪行。“我们不愿延续仇恨,但绝不会忘记日寇的残酷暴行。”
自2003年“杨寨惨案”纪念碑和纪念馆落成之后,高庆宽便成了那里的一名管理员,每逢有人前来参观、祭奠,已67岁的他都会义务为来访者讲解那段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血泪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