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时一度废除,东汉时期,又立琅琊国,封刘秀之子刘京为琅琊公。此时的琅琊国辖有十三城,地域广大,属县众多。治所从琅琊改到了开阳县(今临沂城北)。但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经济发达,是纳税大省,汉献帝时再废琅琊国。
西晋时,又分封邦国,司马伦的封地即为琅琊国。根据史料记载,琅琊国统九县,大概有二万九千五百户。一直到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才复琅琊国为郡。隋朝时,地方行政机构改为州县两级,琅琊郡改称为沂州,治所在临沂县,管辖七县。此时的辖区已经不涵括黄岛地区了。大业年间,又改沂州为琅琊郡。唐朝时,稳定下来,置沂州,治所仍在临沂,辖五县。自此琅琊郡基本成为沂州的一个别称。到清朝地方行政划分有省、府、县三级,沂州升为府,辖六县一州。民国时期,沂州府依政府命令被裁撤,各县直隶于省。
综上,琅琊改称沂州,是从隋唐时期就出现了,随着人们熟悉“沂州”的称呼,以及沂州行政级别的降低,“琅琊”这一称呼逐渐地成为历史记载,不再适用于现世。
来源:古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