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马斌 通讯员 吕志远 实习生 孙金玉 整理报道
2018年的夏天,因为有了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社会实践团同学们的到来,当时的淄博市救助管理站曾活力非凡,异常热闹。今年7月15日——19日,他们再次组团来到了现如今的淄博市救助服务中心,又一次参与到了救助工作中来,度过了充实的一周。
据了解,2018年1月18日,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姜素锦一行4人到淄博市救助管理站(现更名为淄博市救助服务中心)就成立“山东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举行了挂牌仪式。双方领导均认为,联手设立实践基地,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身优势,使学生们能够“走出校园,回报社会,体验人生”,志愿参与社会救助服务,帮扶弱势群体,开展公益活动,进一步引导大学生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材之路,又能为救助管理工作注入新鲜活力,有利于提升职工综合能力,拓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模式,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山东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在市救助服务中心挂牌仪式。资料照片
第一次暑期社会实践为2018年7月23日至7月27日、7月30日至8月3日两期,当时是20名大学生先后参与了救助服务工作。今年为期一周的第二次暑期社会实践,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社会实践团派出了陈梦雪、孙婕、党静、李昱璇、李志萍、刘小源、徐永强、姜召昊、陈心洁、李金、张文娟、刘婉琳等12名同学,他们深入体验了市救助服务中心后勤服务、档案管理、日常接待、主动救助、特殊护送等不同岗位,对救助服务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此外,同学们还运用自己的专业外语知识结合救助工作,给广大救助工作人员们上了一堂精彩的外语课,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
一周时间很快过去了,有些同学是第一次参与救助工作,有些则是第二次来了,他们眼中的救助工作是什么样子?又有哪些体会和感受呢?让我们通过一张张照片和一段段文字,一起来回顾下吧!
山东理工大学英语1701
张文娟
第一次来到淄博市救助服务中心,令我最为印象深刻的就是7月16日下午跟随救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外出帮助一名受助人员。我看到,工作人员先确定其个人信息,再询问病症,而后及时联系家属,整个救助过程井然有序,并且有专业记录仪进行拍摄,保证其真实性和准确性,救助流程的完整性和严谨性让人敬佩!
之前虽然有在书本上学习过救助流程,但实际情况更令我印象深刻。工作人员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以及救助服务中心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使我意识到淄博市救助管理事业正在向前迈进,更有无数救助前线的工作者正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为其奉献。
经过在救助服务中心的实践,短短几日使我深刻体会到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性。我们作为青年学子,更应该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树立大爱意识,努力提升自我能力和修养,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山东理工大学英语1701
李金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我有幸跟随救助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陪同被救助患者前往桓台县中医院对其进行身体检查。从急诊室、心电图检查室到验血室,工作人员都非常耐心、负责、认真。结束了身体检查项目之后,外面下起了大雨,工作人员在医院门口等待化验结果,并时不时地安慰被救助者。这让我感受到社会救助的温暖,他们不仅仅在物质上给予社会最底层人员、社会上最需要救助的人们一定帮助,身体健康方面的医疗救助,精神方面的安慰更是不可或缺。
山东理工大学英语1701
陈心洁
“公安保护的是人民,救助服务中心保护的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民。”市救助服务中心救助科科长刘亮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跟随救助服务中心的护理工作人员一同打扫了救助功能区,了解到救助中心为救助人员准备了音乐室、阅读室、心理咨询室、健身室等房间,并为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每天都要进行打理和清扫,贴心地为救助人员服务。
救助中心也为救助人员的健康着想,每一名进入救助中心求助的健康状况不明的受助对象,第一件事情就是被护送到医院进行查体,尤其是重大传染病的检查。除此,他们还定期陪同长期滞留在中心的被救助患者到医院检查身体。救助服务中心是社会底层人民的庇护所,救助管理工作关乎民生大计、社会稳定。我真心希望更多人关心参与到市救助服务中心的工作中来,希望更多人关爱流浪乞讨人员这个弱势群体,这样才能帮助到更多人,促进社会的文明发展。
山东理工大学英教1703
姜召昊
这次来救助服务中心已经随车出去了几趟,主要去救助那些热心居民电话中所说的流浪乞讨人员。其中一次是将一位患有肺结核的救助对象带到市救助服务中心,虽然他所得的肺结核已经过了传染期,但对于我来说心中还是有一点恐慌。临出发时,看到工作人员们没有一丝慌乱,就像做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有些纳闷。在去的路上,我问他们,遇到这种情况你们不会害怕吗?他们笑着说:这是我们的工作,而且这次提前知晓病情,已经属于很安全的了。
原来,他们之前碰到过无数次比这更危险的情况,有些救助对象患有严重传染病,体检过后才会知道,有些患有精神疾病,甚至会直接动手打人。是啊!他们很容易就会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不管是那些看得见的危险,还是那些更加可怕的看不见的危险。但是,和这些危险相比,他们更在乎的是怎样去帮助更多的人,怎样让这些人得到安置,受到照顾。
山东理工大学英教1701
刘小源
当天最高气温37摄氏度,救助车辆载着我们走街串巷,因为太过破旧,车无法找到配件导致空调也不起作用了,本来就闷热的车里更为难受。来回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救助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们好像不热似的,一直聚精会神观察街上是否有需要救助的人。同我一起的一位姐姐说,夏季和冬季是他们外出开展主动救助最为频繁的两个季节,因为担心有人会被晒伤或者冻伤,所以再热、再冷也不能减少出勤的次数,甚至像今年这样的高温极端天气更会增加主动救助的频率。
因为,只要救助工作人员多出勤一次,就多一次发现被救助人员的机会,所以他们这么忘我地工作。跟着街头巡查,我深受感动!
山东理工大学朝语1701
党静
今年再次作为“温暖同行”社会实践团的一员,前往淄博市救助服务中心实践。与去年相比,今年我们有机会与工作人员一同出外勤,参与社会救助的方方面面。
16日上午,救助服务大厅接到了来自济南市救助管理站的电话,原来是有一位家是淄博沂源的救助对象,患有肺结核疾病,被南京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现要淄博市救助服务中心协助其返乡。交谈中,我才了解到,国家法定的传染病有38种,而在救助人员身上就发现过31种。虽是救助返乡,却绝不是小事,通过亲身体验,我更懂得了这项工作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