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临沭县蛟龙镇,连线的水泥路四通八达,路两旁的树木绿意盎然,庭院前的花儿争奇斗艳,沟渠河道清澈干净,犹如走进了孟浩然笔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意境。这里,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这里,盛开着4万2千名父老乡亲的纯朴笑脸;这里,正是蛟龙镇通过党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蛟龙镇地处苏鲁交界、临沭县城东南部,地势平坦,地理位置优越,327国道贯穿小镇东西,穆疃河、塘子河流经蛟龙东西两侧,农田水网密布,惠泽村庄11个。蛟龙镇积极探索融合式“党建+”工作模式,充分发挥支部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夯实党建“点线面”,全力构建支部引领、党员示范、党建文化融合共建美丽乡村的“立体化”工作格局。蛟龙镇依托自身丰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一把手工程来抓,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魅力乡村。
东塘子美丽乡村
支部联合发力,筑牢美丽乡村建设“基本点”。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蛟龙镇联合沿线各支部,召开动员会,由党委牵头,各支部联合发力,形成合力,不断加大投入,精细管理,投资近600万元打造提升了美丽乡村利城片区,自创了东塘子和前利城两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该片区包括小湾村、利城社区、吴后村、康平村。整个片区交通便利,路网发达,2018年上级扶贫资金修建的福彩路贯穿整个片区,道路两旁安装路沿石,栽植行道树,路面整洁干净,极大的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打通水生态建设“最后一公里”,消除安全隐患,蛟龙镇投资40万元对吴后村汪塘进行综合整治,护坡固堤,种植净水植物,大大提升了水质净化能力,如今汪塘与文化广场南北呼应,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臭水沟变成小游园,打造成村民的休闲乐园。目前整个美丽乡村片区已初见成效,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党员争做表率,压实美丽乡村建设“延伸线”。为彻底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去年秋收以来,蛟龙镇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强化群众主人翁精神,对村内房前屋后、背街小巷、汪塘河坝周围的五堆进行彻底清理,打赢了多场漂亮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歼灭战,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为彰显特色,做到一村一品、一路一景,在所有地段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在尽量保持原有的农村风貌和原有绿化带的基础上,蛟龙镇投资200万元对东塘子村、前利城村、西塘子村、吴后村的路沿石和绿化苗木进行补植更新,种植法桐、女贞、垂柳、冬青、海棠、碧桃、月季花等植被,并对家家户户门前空闲地进行绿化、硬化,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形成“条条道路皆有树,家家门前种花草”的景象。
美丽乡村新貌
党建文化融合,扩大美丽乡村建设“覆盖面”。为弘扬党建红色文化精神,充分发掘文化资源,投资60万元对新华社旧址和粉条文化园进行绿化提升,让人们学习革命精神,沐浴红色文化,了解百年粉条工艺,弘扬传统美食文化,热爱故乡山水;投资200万元对片区沿路沿线、背街小巷进行粉刷,聘请专业人士进行墙体彩绘,注重节点打造,设立东塘子、前利城美丽乡村标识两处,提升文体广场一处,修建凉亭3处,党建文化长廊2处,对主要街道更换了太阳能路灯,在明亮的路灯下,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开展的丰富多彩。
党建旅游示范,打造魅力乡村振兴“多面体”。蛟龙镇以红色旅游为主题,通过新华社山东分社诞生地、粉条文化园、利城郡文化园三个文化亮点将塘子河打造成党建文化带,激活村庄发展潜力。依托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基础上,坚持高点规划,统筹设计,结合自然现状将整个项目区分为“一区两带”,分别为甘薯生产区、景观休闲带和文化休闲带。甘薯生产区重点发展本土甘薯特色加工产业,大力促进甘薯就地加工转化,提高甘薯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打造利城甘薯品牌。景观休闲带依托穆疃河沿岸自然风貌结合河道治理工程,绿化提升工程,恢复片区生态环境,将生产和生态结合,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片区;通过粉条文化园,打造“利城郡”等粉条品牌,增加村集体收入。
党建文化长廊
党群携手共建,全面建设美丽乡村的美好明天。如今的蛟龙变了,变得富裕,变得文明,变得和谐,村民的生活好了,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但是蛟龙人并不满足,他们依然有着新的规划,蛟龙镇将继续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力度,找差距,补短板,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和乡村振兴服务队的帮扶作用,筑牢群众观念,立足地区优势,深挖本土资源,结合脱贫攻坚,坚持因地制宜,初步打算依靠交通部门三年攻坚计划对贯穿康平村村内主道路进行修建、绿化、亮化、美化;按照上级工作要求建设面积约一万五千亩高标准农田;结合土地增减挂,同步推进富康社区项目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对片区内穆疃河、塘子河沿线进行绿化提升,以及对利城文化园进行改造提升,提质增效,争取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许跃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