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问政山东》聚焦金融监督管理领域,接受问政的省直单位是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刘晓,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王继东、李亚、赵理尘、葛志强走进演播室,与全省观众对话交流,直面问题,就群众关心关注的金融监督管理领域相关问题现场给出答复。
还清贷款却遭遇担保公司“卷走”保证金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确实荒唐!监管不力
一家建筑企业从银行贷款500万元,并为此向担保公司缴纳了75万元保证金,没想到企业按时还上了500万贷款和利息,75万保证金却要不回来了。在今晚播出的《问政山东》节目中,针对企业主向菏泽恒润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还清贷款利息后,该公司未退还其保证金的问题,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刘晓表示,这确实有些荒唐。他表示,下一步将对省内所有的担保公司进一步加强现场检查、非现场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融资担保是担保业务的品种之一,也是小企业增加融资成功率的重要方式。目前,山东共有417家融资担保公司,但是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却发现,这些担保公司有的并不靠谱。
菏泽市的闫先生在当地经营着一家建筑工程公司,2014年4月,他在菏泽农村商业银行办理了500万元人民币的贷款业务,同时向担保方菏泽恒润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缴纳了75万元人民币的保证金。然而,当闫先生在2017年还清了所有贷款之后,这75万的保证金却并没回到他的手里。
闫先生表示,他在2017年2月已经把借贷的500万本金和利息全部还完了,但直到2019年,当初缴纳的75万保证金和利息一直都没有退还给闫先生。记者陪同闫先生一起来到了菏泽恒润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的办公地点,菏泽市恒泰国际大厦1502室,却发现这家办公室早已被其他公司租用。据新入驻公司的工作人员称,他们已经在这里租了有一年多的时间了。
闫先生告诉记者,他曾在2017年将菏泽恒润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起诉至菏泽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法院判决要求被告菏泽恒润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于判决生效之日起三日内,支付原告保证金75万元及利息。但闫先生表示,自己从2017年2月份到现在,根本找不到担保公司的人,电话也打不通。记者现场拨打了担保公司的电话,语音提示对方处于关机状态。
随后,记者又来到菏泽市经济开发区金融办,这里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并不清楚在菏泽市经济开发区的行政区域内有这样的一家融资担保公司。记者查询发现,在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网站的监管名单当中,菏泽宏润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赫然在列,也就是说这家公司当初是通过了相关审核,具备从事相关业务的资质。那么,为何会出现上述问题?菏泽市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负责人表示,确实是监管部门监管不力,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83条《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中提到,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工作制度,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时监测风险,加强对融资担保公司的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并与有关部门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但对于实时监测,菏泽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负责人表示,目前还未能做到。
75万的担保金原本是用来制约和规范企业贷款的,结果企业按时还上了贷款,担保公司却“人去楼空”,保证金也不见了踪影。对此,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刘晓在节目现场回应称,这确实有些荒唐,不应该发生这样的事情。他说,当前在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确实存在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管粗放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对于菏泽恒润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收了保证金却不能返还的问题,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是有责任的。
为解决类似问题,刘晓表示,监管部门正在加快建立在线的、全方位的、全区域的实时监测,提高监管水平。对于菏泽恒润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的问题,刘晓现场承诺,节目结束后将尽快从监管角度对该企业进行调查,按照监管要求对该企业采取相关措施;同时跟法院进行密切沟通,尽可能帮助缴纳保证金的企业追回损失。
目前,山东省内有400多家类似的担保公司,刘晓表示,强监管是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的必做之事。下一步将会对所有的担保公司进一步加强现场检查、非现场检查,包括年审制度,及时发现问题,特别的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处理。
山东多地数字化普惠金融项目没落地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争取年底前全部上线
针对德州市宁津县、滨州惠民县等山东多个县区的数字化普惠金融项目“重签约不重落地”、签约至今未上线的问题,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刘晓在今晚播出的《问政山东》节目中表示,到目前为止,全省有58个县签订了这项协议,现在只有33个县上线,确实进度比较缓慢。他现场承诺,争取在今年年底前,把已经签约的所有区县全部上线。
去年九月在山东举行的儒商大会期间,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与蚂蚁金服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数字普惠金融项目在山东省县域的加快落地。随后,2018年11月28日,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网站发布的工作计划中提出,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将积极配合蚂蚁金服加大业务宣传培训力度,加强与全省县域特别是宁津、惠民等金融薄弱地区的合作,切实提升偏远地区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金融获得感。
时隔近一年,这项工作推进的如何呢?以宁津县为例,2018年12月,德州市宁津县政府与蚂蚁金服集团就普惠金融+智慧县域便民惠农项目正式签约,根据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网站相关介绍,这一项目将有效整合当地政府数据,建立起符合当地行业特色的授信模型,为县域农户提供无抵押、免担保、全天候的信用贷款服务。然而,直到最近,记者前往宁津大曹镇和时集镇调查时却发现,不论是普通农户市场、商户还是基层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对于这项服务都一无所知。
在记者的推荐下,有四位农户先后通过手机登录了该项目专属的宁津普惠贷款个人页面。不过只有一位受访者成功获得贷款额度,其他三位都无法使用这一功能。“登陆进来之后,只能能看到宁津普惠这四个字,点开之后,没有额度也不能贷款。”针对这一情况,记者拨打了蚂蚁金服方面的服务点电话,得到的回答是:的确有区域性普惠金融项目,但是并没有搜索到关于宁津县的信息。这是怎么回事呢?随后,记者从宁津县金融办了解到,目前,宁津普惠贷款业务一委托给宁津县慧宁城市建设投资运营有限公司运营。记者紧接着来到这家公司,对于上述问题,宁津县惠宁城市建设投资运营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这项业务刚刚开始一个月,目前还在完善过程中。不过,根据此前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网站公布的信息,该项目原来预计2019年3月前正式运行,如今已经“迟到”了小半年还未能顺利运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记者发现与宁津相邻的庆云县,虽然是到今年二月份才正式签约该项目,但签约后三个月,也就是五月份开始就已经启动了相关服务和宣传。
除了德州宁津县之外,记者在滨州惠民县进行了相关调查,发现当地的数字化普惠金融项目也没有正式上线。“已经签了协议,现在正在做测试,有一些可能是还登不进去。”惠民县金融办工作人员表示。
“对目前的进度,不是很满意,因为这是去年省金融局与蚂蚁金服签订的一个招商引资项目,目前一共有58个县签订了协议,现在只有33个县上线运行,进度比较缓慢。另外,在宣传推广方面做的还不够,即使引进来了项目,怎么样做到普惠金融真正普惠,让老百姓知道怎么通过这个普惠金融项目获取自己的贷款?这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针对上述问题,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刘晓回应说,数字化普惠金融在当地有形式主义的影子,在招商的时候,大家觉得项目非常好,但真正到了落地环节,还需要各区县通力配合。项目在很多县区落不了地,说明在推动落实方面还不到位,在监管方面还有不足,抓落实力度还不够。特别是在金融创新方面,地方金融监管局还有着很大的不足,存在着“重签约不重落地”的问题。“已经签约的58个县区,目前已经上线33个县区,争取在年底前,已经签约的所有区县全部上线。”刘晓现场承诺。
千亩高端果园却因“无抵押物”难贷款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政策没做好落地
针对三农、中小微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刘晓说,这主要还是因为有些政策没有落地。至于没有落地的原因,就是政策出台之后,抓落实的力度还不够大,办法不够多。
节目调查发现,2018年4月份,济南的王先生通过招商引资项目,接手了肥城市孙柏镇的660亩有机红肉苹果果园。然而,眼看还有三个月苹果就要收获了,王先生却有点撑不下去了。
原来,王先生接手的这片有机红肉苹果示范园区共规划2000亩,分三期建设,一期种植了6万多株市场上稀有的红肉苹果,并规划了包装仓储中心和深加工工厂。但由于上一家企业半路撤出,不仅欠着当地村民的地租和工钱,已经流转的土地也成了当地政府的一块心病。2018年4月,通过镇政府多次沟通,才由王先生接手,解决了这一难题。
王先生所种植的苹果是瑞士进口品种,又被称为“红色之爱”,花和果肉全部是红色,果肉富含花青素,具有美容养颜、防癌、抗癌的功效,是一种稀有的高端水果。因为国内种植少,市场价格也远高于红富士等其他苹果品种。正是看中了该品种的前景,王先生才接手了这片果园。
然而,因为管理难度和稀有品种的前期研究,需要资金较大,从2018年9月份开始,王先生开始面临资金紧张的难题。“你跑银行,银行说你没有抵押物不行,说是土地流转经营权证可以。好不容易把土地流转经营权证办下来了,放在银行,银行又说不行,后来又告诉我们说,农担公司可以提供农业担保的贷款。”
就这样,从去年秋天到今年春节的五个多月时间里,王先生和儿子前前后后跑了十五趟,最终还是没能等到贷款。今年三月份,经省农担公司担保,王先生终于从肥城农商银行贷下了50万,但这远远不够。“计划是贷300万,批下来是50万,这50万花销太快了,才几个月,这就没了。”
王先生的儿子说:“我们想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做了很多的尝试,现在苹果连储存的地方都没有。如果有钱的话,我们还可以去发展一些简单的加工厂,但这些你现在连想都不敢想。”因为缺少资金,王先生目前只能靠借钱维持园区基本的人工和浇水,保证果树能活下去,而节水灌溉、防鸟网等园区必备的投资都没法做到。因为缺少房防鸟网等装置,果园每天都会损失不少苹果。但王先生最担心的,还是这片园区没办法维持下去。
对于王先生的遭遇,肥城农商银行工作人说,贷款金额只能控制在10到50万之内,只能按照这个数执行。山东农担公司肥城办事处工作人员说,如果种的是红富士,可以给他们多贷一点,但这片果园种的是红心苹果,市场上对它了解不多,也怕这些果子最后卖不出去。
工作人员介绍,王先生如果想增加贷款,只有增加担保物。对此,王先生的儿子提出了质疑,去年他们曾提议拿自己一处外地的房产为抵押,但最终因为程序繁琐,选择了放弃。他认为,如果有房产作为担保物,为何还需要农担公司呢?如果苹果卖得好,又怎么会需要贷款呢?“农担公司的设立,就是为了很多的种植户能在没有抵押物的情况下遇到经营困难的时候,来进行贷款。现在我们的苹果在这里摆着,我们有好的规划,并且有好的信誉,为什么就不能给贷款?”
不只是种植户,不少小微企业也面临着同样融资难的问题。山东上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去年六月刚刚成立的一家水处理公司。作为一家初创公司,他们表示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资金,“我们是从去年12月份开始找银行贷款,银行给的答复是必须有抵押物,得有担保。没办法,最后我们只能选择网贷,利息非常非常高。选择了网贷后,在银行贷款就更不可能了。”由于缺少资金支持,山东上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光是去年放弃的合作,就达到了一千二百万元。
实际上,对于三农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山东省已经制定了不少优惠政策。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网站上有这样一则消息,《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其中明确指出:“在各方的引导下,金融机构加快涉农服务模式和产品创新,我省选择在潍坊、烟台、泰安等地,为金融支持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验田’,分别在小额信用代和流水贷、支持海洋经济产业、支持涉农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探索”。
而对于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问题,山东省在2018年先后出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45条和促进民营企业发展35条等一系列举措,其中提到要健全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支持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等。
政策有了,像王先生这样的种植户以及像山东上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小微企业,为啥还是融资难呢?
对此,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刘晓回应说,这主要还是因为有些政策措施没有真正落地。至于没有落地的原因,就是政策出台之后,抓落实的力度还不够大、办法不够多。
关于涉农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刘晓说,金融部门包括金融机构,应该大力支持农业、三农项目,但在支持过程中,确实存在金融机构对涉农项目不愿意贷款、不敢贷款、不会贷款的问题。对于王先生种植果园贷款没有抵质押物的问题,刘晓认为可以探索用承包经营权来进行抵质押贷款,同时争取农担贷款。另外,刘晓还建议把农业保险业引入进来,和金融和银行业一起来提供服务。
刘晓说,山东省的农担公司注册资本金32个亿,是全国33个农担公司中成立最晚的一个。在一年半多的时间里,已经为19万农户提供了47亿贷款,目前的担保放大倍数只有1.3倍,还有很大的担保空间。
对于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刘晓说,制约小微企业特别是科创企业融资的瓶颈,一是轻资产,二是没有有效的抵质押物。“政策没有完全落地,这是一个原因。此外,我们在对金融机构的引导上,还有些欠缺。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还是存在不愿意贷款的问题。另外,小微企业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企业自身融资能力还不够高,眼睛只盯着银行贷款,不善于根据企业发展阶段,运用股权融资等多种方式来融资。这方面地方金融监管局也有责任,我们也要加大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培训。”刘晓说,为了解决问题,省里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比如说为科创企业设置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也可以用来质押融资。围绕小微企业,目前正大力推广股权融资。此外,还在通过引进创投、风投机构,为企业增加直接融资的渠道。
对于上述回答,《问政山东》节目特邀观察员、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王永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不能光用没有抵质押物作为不贷款、不担保的理由,比如浙江就可以用土地作抵押,南方一些地区还可以用应收账款、库存等动产做抵押。山东是相关的改革措施不到位,把现有的抵押物资源浪费了。
山东多地农民合作社信用互助成“空壳”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盲目追求覆盖面,存在缺陷
针对泰安市泰山区、济宁市鱼台县等山东多个县区存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互助试点“空壳”现象,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刘晓在今晚播出的《问政山东》现场表示,目前全省有444家专业合作社展试点,其中有201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互助业务。他坦言,试点之初,为了盲目追求试点的覆盖面,确实存在脱离实际的现象;试点过程中,在政策设计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从2015年起,山东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社试点信用互助,用于解决农民小额分散的资金需求,山东成为了全国获准该项试点的唯一省份。几年过去了,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到底有没有为农民的生产发挥到作用呢?近日,根据山东省信用互助业务试点合作社名录,记者在泰安市泰山区找到了拥有信用互助业务资质的厚方农业合作社。然而记者却发现,尽管门外悬挂着信用互助合作社的牌子,但整个合作社大门紧锁,想办理相关业务也找不到人。几经辗转,记者联系上该合作社相关工作人员,却被告知,该合作社已经不再做这方面的业务了。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泰安市岱岳区,泰安市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虽然也在试点名单之列,但工作人员却告诉记者,这里并没有金融互助业务。泰安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投资保险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为一些合作社颁发信用互助业务资质之后,部分合作社却不想开展这项业务,造成了名单上的当地34家试点合作社,仅4家保留了这项业务。
济宁市鱼台县的昌键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也给出了与泰安市相似的说法。在菏泽市成武县金桥菜豆种植专业合作社,尽管互助业务正常开展,但却受到种种限制。2016年2月25日获得信用互助业务试点资格以来,累计互助金额也仅有58万元。
“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互助的目的,是对目前不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补充,但是现在试点开展的并不是很顺利。全省有444家专业合作社展试点,目前有201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互助业务。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试点之初,为了盲目追求试点的覆盖面,当时要求每个县都要有一个试点的合作社,但实际上是脱离实际的。在试点过程中,在政策设计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针对上述问题,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刘晓在节目现场回应说。
根据《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互助业务试点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设区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应当建立健全信用互助业务试点的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制度,建立动态监测系统,对互助资金的来源、用途、盈余分配、社员变化、风险情况等进行持续监测,按季度向省金融办报送统计数据。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从2016年开始推行,岱岳区选择了三家运行良好、规范的合作社。由于这三家合作社运行较好,资金比较雄厚,合作社成员对资金需求不强烈,试点三年期间,都没有进行实质性的金融互助业务。”泰安市岱岳区副区长李建蔚解释说,出现这种情况,存在选择试点合作社不够准确的问题,同时也存在推进不力、对政策理解不够透彻的问题。
“由于这项工作是国务院交给山东省的一项试点任务,我们承担着探索创新的责任,但是从现在试点效果看并不令人满意。作为主管部门,我感到非常内疚。”刘晓说,下一步要建立良性退出机制,201家长期没有开展业务的专业合作社,要引导其良性退出。对目前正常开展业务,特别是目前开展业务比较好的试点单位的经验进行总结,进一步推广。“试点还会继续下去,但是在下一步试点过程中,不会去盲目追求试点的数量,而在试点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