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莉莉 通讯员 马龙 张振华 报道
晨报淄博7月17日讯 7月17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的关于淄博市深化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9年5月25日,我市正式被命名为“国家节水型城市”。同时连续3年超额完成省厅下达给我市的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年度任务。近期,“大武水源地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项目成果已顺利通过了专家组评审和鉴定。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淄博是全国110座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32立方米,仅为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67%,不足全国人均的九分之一。
水资源短缺不仅影响淄博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为此,淄博市坚持综合措施并用、开源节流并重,突出统筹治水,实行综合用水,强化计划用水,推进节约用水,坚持把计划用水作为节水管理的核心工作,对全市行政区域内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非居民自备水用水户,全部实行计划管理;对年使用6000立方米以上公共管网水的非居民用水户,优先适用定额管理,没有定额标准的适用计划管理。同时,用水计划实行分级管理,实现了用水计划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通过对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浅层地下水平均埋深由2015年底的23.0米变化为2019年初的22.39米,超采区的平均水位升高了0.61米。2019年5月2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发布公告,淄博市被正式命名为“国家节水型城市”。
发布会上,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回答了媒体提问。据介绍,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公益性强的系统工程,标准高、要求严、竞争强、难度大,建设任务十分繁重,涉及大量的基础性、技术性工作,近年来,淄博高度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截至2018年底,张店、淄川、桓台、沂源全面完成了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建成率达到了50%,位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最终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这是淄博继获得“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之后,在节水方面获得的第二项“国字号”荣誉。
大武水源地科学利用与保护,备受社会关注。据悉,淄博市大武水源地是我国北方罕见的特大型岩溶地下水源地,也是淄博市最重要的地下水水源地,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举足轻重。为了实现大武水源地科学利用与保护,查明地下水污染现状及特征污染物种类,建立集地质结构、水流模拟、水质模拟为一体的大武水源地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及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为大武水源地及周边工业规划及周边土地利用、水生态修复、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地下水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管理平台,淄博市政府决定开展“大武水源地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项目,近期,该项目成果已顺利通过了专家组评审和鉴定,以中国工程院武强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一致认为,大武水源地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应用前景广泛,社会经济效益明显,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地质结构、地下水流、水质演化三维可视化一体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研究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