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记者 王晓明 王兵 李波(单独署名除外)
76年(1943年)前的6月,一场小雨降落在淄博大地,当时120余名日伪军刚对淄西根据地进行了“扫荡”,带着“扫荡”来的大量物资,正沿着青杨河返回博山城。在经过镇门峪樱桃泉附近时,遭遇到中共领导下的淄川县大队的伏击,樱桃泉伏击战在此打响。
从空中俯瞰镇门峪村龙门天池。
记者一行人沿着石头堆砌的台阶去寻找当年的兵工厂。
当年八路军的兵工厂如今已成“古迹”。
1986年,记者李波还不到15岁,还是一名中学生,第一次来镇门峪村,想见识一下当年八路军的兵工厂,当然还幻想着能看看手枪、步枪,甚至手榴弹。当年,几个孩子骑自行车冲上“十八盘”,一下子就被龙门天池那一泓碧水给震惊了,凉风徐徐,好像面对一块千年寒玉。冰镇的“镇”,鱼跃龙门的“门”,碧玉的“玉”,这三个字就像魔咒一样,深深印在了心里,因此,好多年来都一直认为这里叫作“镇门玉”。事实上,这个村处于一条十里长的沟内,叫“镇门峪”才名副其实。
郑元圣告诉记者,这就是著名的樱桃泉。
2019年7月10日早上10点,骤然降下一场大雨,记者来到镇门峪村,在镇门峪桥边遇到今年74岁的郑元圣和72岁的郑元梓。郑元圣曾在1978年担任镇门峪的生产大队长,他对本地的情况非常熟悉。郑元圣告诉记者,《郑氏族谱》记载,郑氏在明嘉靖以前迁居此村。“其实,我们村以前不叫‘镇门峪’,在我们郑家来这里之前,孙、刘两姓就在这里居住了。因为古代的时候,这里有很多榛木,所以叫‘榛门峪’,后来才演变为‘镇门峪’。”
密集的雨滴打在天池的水面上激起无数涟漪。
7月16日,镇门峪村党支部书记郑春告诉记者,龙门天池(又叫镇门峪水库)位于村南的青杨河上,始建于1979年,拱形大坝结构,坝长72米,坝高18米,储水量为30万立方米。天池四周及底部有众多泉眼,水很清澈。天池周边山峦起伏、层峦叠嶂,天然黄栌布满两岸,被称为“江北小三峡”。樱桃泉伏击战能发生在这里,也是理所当然。
“我听说镇门峪在抗战时期曾发生不少革命故事,比如这里曾是老淄川县委、县政府办公驻地,有八路军的兵工厂,还发生过樱桃泉伏击战……这些地方都在哪里?还有遗址吗?”
远远望去,“官屋”的真面目大半被树枝遮挡。
“怎么没有?走,我带你们去看看。”郑元梓立即撑起伞,跟郑元圣在前面引路,我们直奔村里。“咱们先去八路军的兵工厂和县领导办公地。”
湿滑狭窄的村路蜿蜒崎岖,旁边常有石堰深沟,随着两位老人的指引,我们找到了村东一个十分隐蔽的四合院。院门前杂树丛生,我们的伞总是被树枝刮住,为了保护相机,记者很快就全身湿透了。“这个石磨当年是用来制造炸药的吗?”记者问。
这台石碾当年曾经用来制造土炸药。
“不是,不是。离这里不是很远,有一座当年制造土炸药的石碾。大概是1940年夏天,当时的淄川县委、县政府来到我们这里,建立起八路军的兵工厂。”郑元圣所说的八路军兵工厂,先前叫县委修械所,主要负责枪械修理及简单的兵器制造,据说当年枪支、子弹、地雷、手榴弹、土炮、土炸药等都能制造。后来随着八路军在周边活动增加,在枪械所基础上建立了更大规模的兵工厂。因为这个兵工厂,日本鬼子先后来“扫荡”七次,险情不断,不过由于转移及时,一直没被摧毁。
随后,在郑元圣、郑元梓两人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村中一栋二层的石头小楼前,“这个地方是过去的官屋。”郑元圣告诉记者,这里是当年淄川县委、县政府办公的地方,同时也制造枪支。
郑元圣给记者指着不远处——那就是当年的“官屋”。
资料显示,1940年初夏,淄川县委、县政府迁入岳峪镇门峪一带,当时几位领导边一峰、蒋方宇、薛玉、赵一川、左希温等人就在这里办公。而根据《大众日报》(1940年8月10日第1版)等媒体报道,为加强县西各区行政工作,淄川县委在镇门峪村先后举办两期村政干部及自卫团干部训练班,受训干部达190余人。
而那个制造土炸药的石碾就在路边。时至今日,依然保存得十分完好。
“现在我们去樱桃泉,那个地方距离这里也就二里地,在河滩里,下雨天非常不好走。”郑元圣和郑元梓虽然都已经年过七旬,但走起山路却依然身姿矫健。雨天下河滩要路过两块农田,胶泥盘在鞋上,像踩着两个沉重的鸟窝。
两位老人告诉记者,76年前的那天早上7点多,小雨下个不停,这些日伪军赶着抢来的牛羊驴猪吆吆喝喝路过此地,百十人的队伍拉得足有二三百米长。
根据《中共淄博地方史》记载,1943年6月13日,40余人的民兵武装队伍潜伏在位于镇门峪到东牛角南端、小清河中端的樱桃泉豁口处及东、西两处山头上,100多名日伪军及顽军赶着抢来的驴、猪等进入包围圈后,战斗持续一个小时,打死敌兵30余人,俘虏敌兵10多人,缴获一批枪支弹药和物资,及时补充了我军淄川县大队和民兵联防大队。
另据资料显示,这场战斗由淄川县大队李仁斋大队长组织和策划。
抗战时期淄西根据地中的“十八盘”顶端。资料照片
记者在当年的战斗现场遗址看到,樱桃泉位于村西北的大顶山脚下,青杨河从坡下流过,南、西、北三面均为悬崖峭壁,藤蔓植物长于崖间,非常适合打伏击战。据介绍,此处山樱桃树很多,故名樱桃泉。而7月10日的这场雨,仿佛特意要为我们回放一下76年前那场战斗的恶劣天气。
“当年八路军的队伍就被压制在我们这一带,就是这个‘十里之长,一沟之宽’的狭长地带。”郑元圣的话,也被《中共淄博地方史》中的记载证实,随着抗日战争形势严重恶化,淄西抗日根据地只剩下“十里之长,一沟之宽”。
这么狭长的根据地,能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今天难以想象的一个奇迹。而这里曾经创造的奇迹、一段段回忆、一个个故事,早已融入山水之间,历经沧桑岁月,仍在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