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助大豆在南方丰产
(记者瞿剑)据中国农科院最新消息,该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植物转基因技术研究中心、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利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定点敲除大豆开花调控关键基因GmFT2a和GmFT5a,创制出更适合低纬度地区种植的突变体材料;同时系统解析了GmFT2a和GmFT5a基因在大豆花期调控中的遗传效应,为大豆品种的区域适应性改良提供了新技术、新材料。相关研究成果新近在线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团队首席、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韩天富介绍,大豆对光周期反应敏感,绝大多数品种只有在日照长度缩短到一定限度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进而开花结荚;导致大豆品种北移种植时往往晚花晚熟、生长期延长,甚至不能开花或正常成熟;南移种植时则一般表现为过早开花、生长期缩短,产量降低甚至不能正常生长。这种光周期反应特性使得大豆品种适宜种植区域普遍比较狭小。已有研究表明,GmFT2a和GmFT5a基因是大豆的重要开花促进因子。
团队通过构建GmFT2a和GmFT5a基因的过表达植株,并利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对GmFT2a和GmFT5a进行定点敲除,结合杂交手段,创制出单基因和双基因突变体材料。研究表明,GmFT2a和GmFT5a虽然在大豆的花期调控中存在功能互补,但在长、短日照条件下的开花促进效应差异较大。在短日照条件下,GmFT2a的开花促进效应比GmFT5a强,而GmFT5a在长日照条件下的开花促进效应更强。临界光周期对GmFT5a参与的大豆花期调控影响很大,超过品种临界光周期日长的条件下,GmFT5a基因是主要的开花促进基因,是使大豆能够适应长日照环境的关键基因。研究还发现,创制的双基因突变体在短日照条件下平均57.4天开花,比野生型晚花约31.3天,株高和节数较野生型显著提高,单株荚数和粒数也显著增加,这为适合低纬度地区种植的大豆品种改良提供了新的基础材料。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 房产

热点新闻
态度原创
- 153804龙芯上新!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通用处理器在京发布
- 231658第二个冬天来了,这成了一场被遗忘的战争
- 319536男子参观衡水二中,刚进校园一股窒息感,牢笼氛围感拉满!
- 416749滴滴系统崩溃有司机收入超六百亿
- 515323主播小涛在非洲在埃塞俄比亚遇害 目击者:疑手机被盗 与盗窃者扭打被刀捅
- 67941高速路上出现几根木头,视频车看不见迎面撞击,网友:开远光灯费电吗
- 77260女子被高空抛砖砸中离世,被告人:希望被判死刑
- 87254以色列评估该国与哈马斯冲突成本为530亿美元
- 11399中国空间站全貌高清图像首次公布
- 2618自称是“军委部长”还诈骗一百多万?抓
- 3596多方回应女子称弟弟遭班主任殴打致失明
- 4437江山如画|壶口瀑布:初冬时节涛声依旧
- 5416查理·芒格去世,巴菲特:没有他就没有
- 6383轻松一刻:资深老司机真相了,原来这姿
- 731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
- 8255江山如画|探访初冬壶口瀑布:“浊浪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