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奇古井诸葛井井口铁箍上被绳子磨出了75道沟。
文/图 记者 王晓明 王兵 李波
“那次我去博山找人,碰到这么一件事:有个人问我,你光说自己是西沙井人,那你说说,西沙井的诸葛井井口的铁箍子上面有多少道沟槽?”博山区石马镇西沙井村村民徐增德今年78岁了,说起多年前的一段小插曲不禁面露微笑,“我跟他说,这铁箍子上的沟槽,有深有浅,有大有小,但连上那些刚刚磨出来的,一共是75道。他一听,立即笑了,跟我说,你还真是西沙井的人来。”
“这要比‘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还励志,西沙井村这口诸葛井,绳子眼看把铁都磨断了,这得花多长时间?”6月25日,记者带着疑问,开始了这次“古村寻踪”的采访。
△从空中俯瞰,西沙井村当年的打麦场已经种上了庄稼。
△西沙井村的诸葛井。
△村里白衣阁下面的隧道足有11.4米长,是普通阁子的两至三倍。
据西沙井村党支部书记魏玉美介绍,西沙井村在元至元二年(1265年)属益都县颜神镇孝妇乡,说明那个时候这个村就达到了一定规模。村里《张氏族谱》还记载了祖先在洪武初年从枣强来到颜神(博山城区一带古称颜神镇)后峪庄,到了八世祖又来到盆泉社西沙井庄定居。村里《徐氏族谱》也有关于自洪武初年由冀州迁居到博山的记载。
记者一行人来到村中一座阁子前面,这座阁子与众不同,幽深的隧道足有11.4米长,是一般阁子长度的两至三倍。阁子名为白衣阁,底座由青条石砌成,高3.4米,南北宽6.3米。从建筑结构可明显看出,此阁分两次建成,东面的部分进深4.6米,所用的石料严丝合缝,非常规矩。西边的门洞进深6.8米,做工明显粗糙。“东边老的阁子是康熙三十四年所建,西边则是乾隆三十六年建造。”徐增德说。
△两位老人正在村里念经堂前的院子中扫地。
△阁子上关帝庙的屋顶上精美的浮雕,可以看出当年工匠的手艺。
徐增德告诉记者,在阁门上,东侧建了一座白衣奶奶庙,因此阁子被称为“白衣阁”。阁子北侧有一关帝庙,据传,关帝庙始建于明代,原来并不在阁子之上。阁子南面是一座二层楼,是1967年修建的,一楼作为村里的门市部,二楼是当时西沙井大队的办公室。记者在二楼看到一个柜子,里面堆放着大量西沙井村的历史文件,这些文件都是珍贵的文献材料,记录了当时农村的日常生活情况。其中有一张字条大意是,今付上修理水筲费拾元整,落款为张克新,时间为1961年1月1日。
△徐家院落影壁墙上的“福”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被砸掉了。
△在西沙井村的老村委里面,记者看到一堆档案,这是1961年12月1日到1964年12月31日的记账单据。
“这座楼房有五十多年了,楼顶也出现了漏水的情况。”记者顺着徐增德的指引看过去,房顶有两处毁坏,下面的木楼板也因为漏雨而朽坏。
“上次你们来的时候看到的这些材料,我们已经向石马镇做了汇报,镇上专门给我们送来了一个文件柜,这些文件已经妥善保存起来了。”7月8日,魏玉美告诉记者,老村委的门市部,他们也正在想方设法进行修缮。
“我们村有张、徐、魏、焦、尹等13姓,其中,张、徐、魏、焦为较早的坐落户和较大的姓氏。”徐增德带领记者走访了西沙井村保存较好的两座传统院落——徐家大院和魏家大院。通过大院的建筑规模、做工、用料等,可以看出当年这两家的富裕。
△从这里进去就是徐家大院。
△从魏家古宅的大门望出去,可以看到残存的一面影壁墙。
“这口井不光我们村用,周围附近几个村子都用这口井里的水。”一名村民告诉记者,二百多年前(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南沙井、北沙井、西沙井等三个村,协力凿出一眼深井,取名为“大井”,亦称为“沙井”,俗称诸葛井。西沙井村位于此井以西,因此得名。
△西沙井村原来曾开办鞋帽厂,工厂废弃的缝纫机堆放在老村委院子里。
△西沙井村文化底蕴深厚,当年村民组织过戏班,曾经演出用的头饰被遗弃在老村委的院子内。
△魏家大院门前的影壁墙前,一台石碾还在使用。
记者恍然大悟,虽然只有200多年,但取水者众多,所以井口的铁箍子才会被绳子磨成这样。显然随着自来水通到每家每户,这井口的磨痕也就在岁月中定格下来,成为历史发展的一个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