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编辑部
前些天作为评委全程见证了淄博市中学生辩论赛,在感叹于00后出色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被其中的“互联网时代更应该提倡纸质阅读还是数字阅读”这个辩题所吸引。作为媒体人,我在点评的时候心情还是很激动的:“纸质阅读背后,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完美结合,占据了我国‘四大发明’的半壁江山,有着近2000年的历史……”
在唇枪舌剑的辩论过后,抛开最终的输赢,起码有这样一个共识:互联网时代,纸质阅读变得越来越弱势,所以更加值得提倡。与此同时,纸质阅读所具有的严谨、权威与仪式感,是数字阅读所不能给予的。但社会的趋势就是这样,很多固有的传统,正在被一点点蚕食掉——就像我们就餐,当外卖和餐馆包办了我们的一日三餐,那种一家人忙忙碌碌做饭,围坐一起闲话家常的仪式感正在消失一样。
总还是有人在坚守传统。但这种坚守,并不是顽固不化、故步自封,不愿意去了解当今人们的喜好,而一味坚持“我就是最好的,你们不喜欢我是你们没品位”的偏激思想,是给坚守传统的匠心,披上时尚的外衣。这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在时代的洪流中,以全新的方式重新演绎。
鲁中晨报便是如此。把优质的内容传递给每一个人,一直都是这张“纸”的使命。从一张报纸铺遍鲁中大地,到如今的鲁中晨报官方微博、鲁中晨报头条号、抖音等9大平台,62个发布端口的互联互动,20年的光阴里,鲁中晨报在开枝散叶中成为鲁中传媒。不知不觉间,这棵传媒的“大树”在淄博茁壮成长,成为定义淄博乃至鲁中大地生活方式的引领者。
我们勇敢,我们坚决,我们敢于挑战,我们有悲悯之心,我们对社会有很强的责任感。20年的时间里,同事的面孔不断更迭,新闻的理念不断更新,但鲁中传媒依然像个孩子一样,正直、勇敢、有趣、有料,这些品质镶嵌在晨报人的灵魂里,没有任何人能够改变。而20年的沧海桑田后,我们依然坚信,好的内容仍然是这个世界需要的东西,只是传播的渠道有所变化。
每当新的媒体形式出现时,都意味着技术的革新。但技术从来都不是媒体的掘墓人,而往往是对理念的考验及对规则的修正。如今的媒体融合亦是如此,面对这个世界日益多元的诉求和千人千面的感受,传统媒体在意识形态的舆论引导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媒体融合的要义,也正是坚守的价值观融入互联网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之中,在润物细无声中与用户零距离。过去简单的报纸与读者的关系,也迭代为媒体与用户的深度交流,由单项输出变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关系。
而这,也正是鲁中晨报站在20周年的门槛上,对于未来的信心与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