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格一个种子啊,土都别按的太实了。”6月21日,乳山市白沙滩镇翁家埠村的智能化大棚里,村民姜国平正带着人做小番茄育种。
作为“山东股改第一村”,翁家埠村从来不缺新变化。
今年上半年,翁家埠村的智能大棚里迎来了一位“新住户”——小番茄。短短六个月,就为村里带来了近20万的营收。
“下半年要是还这么好,年底分红肯定也能多一些!”姜国平一边将盛满种子的育苗盒整齐摆好,一边指着此刻有些空荡的大棚期待地说道。
从每股分红600元到每股分红1600元,翁家埠村的每一次新变化、新尝试,最终都变成了村民口袋里实实在在的“红票子”。
“产业里,我们也有新变化”。翁家埠村党支部书记单成炜指着不远处温喜生物科技那座四四方方的白色厂房告诉我们,那个,就是他们村集体产业里的“新物种”。
温喜生物科技,全称威海温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翁家埠村与青岛海大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主要利用中国海洋大学技术,从事海洋生物产品的研发生产。
这样一个高科技企业,是如何成为翁家埠村的村集体产业,并达到村民增收的效果?
“土地是有限的,我们要用有限的资源换取长远的发展。”抱着科技兴未来的想法,单成炜和村干部四处奔走考察,多次前往外地,只为村里能引进科技型企业。最终,他们的诚意引来了青岛海大生物集团这只“金凤凰”。
“他们在这里用我们的土地建厂,我们就用土地入股。”单成炜说,这是一种以前从没尝试过的方法。土地入股以后,温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成了翁家埠村的占股企业,而村民则可以按股份享受企业分红。
变化的不仅仅是产业,还有村民的精气神。
今年45岁的刘云刚,多年前因下岗回到村里种地。恰好温喜生物科技急需人手,符合条件的刘云刚摇身一变,成了温喜生物科技的一名新工人。
“比种地轻快多了,看着生产线就行了。”因公司实现半自动化生产,刘云刚的工作算得上轻松。
工作虽然轻闲了,但口袋里的钱却一点也没“缩水”。“一个月平均5000元左右,而且除了工资,年底村里还有分红。”刘云刚说,日子越过越好,自己每天都充满着干劲儿。
土地流转成功后,剩余劳动力去向何方?翁家埠村依然有新的解决之道。
沿着翁家埠村的大道一路前行,道路两边的田地里带着帽子背着药箱的村民正在给新栽的地瓜苗除草。今年63岁的王德昌,干的最快,不到十分钟就给整整一排地瓜苗除完了草。
“我的地早就流转了,一亩地给800元。现在给村里干点零工,一小时10块钱。”王德昌说,就在家门口,每个月还能有近2000元的收入,是以前绝对想不到的。
在翁家埠村,像王德昌一样的人不在少数。对他们来说,从赋闲在家到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实在是一种可喜的新变化。
如今的翁家埠村,产业新,村民收入途径新,所有人的钱袋子都越来越鼓。而且,翁家埠村的新变化,还在继续。
“我们正在做乡村旅游,想要把采摘、农家乐、亲子游和民宿等融合到一起,让村里人都能参与进去,大家一起把日子过富!”单成炜的“计划书”里写满了对未来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