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姜涛
生了疑难杂症不愿去医院,先问“度娘”,再从网上购买各种祖传秘药、偏方,已然成为眼下不少市民的“通病”,但用了这类秘药、偏方后,非但没能药到病除,反而使病情加重,又险些惹下大麻烦。
“真是把我吓坏了,要不是及时去医院就诊,后果不堪设想。”患病市民说。
网上销售的各类祖传秘药、偏方,其从业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与之关联的各类药物又是从何而来,药效如何?谁又该为其“治疗效果”负责?
日前,鲁中晨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市民经历
祖传秘药贴 险惹大麻烦
一次在眼下司空见惯的网购经历,却令当事人惊出一身冷汗,专治脚疾的祖传秘药贴,非但没能药到病除,反而使病情加重,险些惹下大麻烦。
“真是把我吓坏了,要不是及时去医院就诊,后果不堪设想。”
6月20日下午,家住张店的高瑞杰在向记者讲述自己的经历时,言语间仍充斥着悔意,他称自己不应该盲目迷信网上销售的祖传秘药,因药不对症,差点让他一时“失足”。
高瑞杰告诉记者,半个月前,他突然感到左脚脚趾不适,刚开始并未在意,几日之后,疼痛感逐渐加重,走路也变得十分困难。
“对照脚趾上出现的异样,我自己从网上查了一下,感觉像是长了鸡眼,听同事说用鸡眼贴可以治愈,我便从网上买了几盒。”
与很多怕麻烦的青年人的心态一样,面对这类“小疾”的高瑞杰也不愿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医院就诊,心想贴几贴鸡眼贴大可药到病除。
然而事与愿违,在经过近一周的“自主”治疗后高瑞杰发现,其脚趾上的“鸡眼”非但没能治愈,反而情况越来越糟。
“两个脚趾变得又红又肿,不仅走不了路,甚至连鞋子也穿不上了。”
高瑞杰说,为此他还专门就此事咨询过销售鸡眼贴的网上卖家,对方在看过其脚趾红肿的照片后却表示,“这是用药后的正常反应,只要坚持用药便可去根。”
后因用药的脚趾实在疼痛难忍,无奈之下,高瑞杰前往医院就诊,而面对大夫给出的诊断结果,却让他惊出了一身冷汗。
“大夫说,我脚上长的根本不是什么鸡眼,而是属于乳头瘤病毒感染后导致的一种增生性疾病,与鸡眼完全不同。同时,因为用药和治疗不当,敷药的脚趾当时已经感染,如不及时治疗,怕是会有大麻烦。”高瑞杰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热衷通过电商平台找寻治疗各类疑难杂症的祖传秘方、偏方,而线上被冠以“祖传”头衔的各种药物也是琳琅满目。
“既然是治病用的药,在线上销售过程中怎会没有管控?如此又怎么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高瑞杰担忧地说。
记者调查 秘方偏方五花八门 内服外敷无所不能
延伸思考
中药产品网上销售
准入制度必不可少
调查中记者发现,患者病急乱投医、线上商家打擦边球躲避监管、各大电商平台监管不严等因素为各种祖传秘方、偏方所关联的中草药和中药产品的线上销售提供了“便利”,也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置于了危险的境地。
6月23日上午,山东正大至诚律师事务所主任杨於伟律师在接受鲁中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电子商务法》的相关规定,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务,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对平台内经营者的资质资格未尽到审核义务,或者对消费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消费者损害的,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同时,根据《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电商平台所发布的广告均属于互联网广告的范畴,应当符合广告法和互联网广告办法的规定,违规发布广告的行为,也将受到处罚。”杨於伟说。
采访中,在咨询了淄博当地多家医院的相关医务人员后记者还了解到,药品尤其是处方药从管理上讲非常严格,在国家批准层面尚无祖传秘方、偏方之说法。针对药品、保健品、食品间的区分也十分清晰,批准的标准也各不相同。
6月23日下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副教授左月华也对此表示,近些年,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不少药品转移到网上售卖,在给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促生了诸多乱象。由于互联网具有超地域性的特点,对于电商平台店铺广告的监管,显然无法按行政区划的方式进行管理。因此,需建立更高层面的执法协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依托和运用互联网渠道进行中药产品的售卖,对传统中药产品的推广是有利的,但前提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
左月华说,对此,电商平台应完善机制,严格审核涉医、涉药以及食品保健等方面产品的经营资质,同时还应设立行业准入制度,提高准入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