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凌晨,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揭开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
6月23日上午,市科技馆科普报告厅座无虚席,“中国的探月梦”科普报告会结束,雷鸣般掌声经久不息。
一个名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紧紧相连——欧阳自远。他有一串耀眼的头衔:“嫦娥之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但今天,台上的他只是一位和蔼长者、启蒙老师,向孩子们深入简出地讲解着航天知识。
“未知总让人觉得深不可测。月球背面会有什么?网友给我发了100多张照片,有外星人基地、有UFO停机坪……究竟哪一张是真正的月背?”切换着PPT,老人的声音柔缓深邃,将在场孩子、家长们悄然带入遥远太空。
电子屏幕上,坑坑洼洼的月球表面,机械臂缓缓挪动,胶片录像重现一个个里程碑式的瞬间: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2013年,“嫦娥三号”实现软着陆……老人对月球探测工程并未赘述,只照片与录像已足够震撼。
探月之路并非坦途。孩子们不知道,从欧阳自远研究首块月球岩石至今,已度过了漫长的41年。老人耳畔白发渐生,但“嫦娥”,终究奔月了。
“我们对月球的探索正继续前行。今年,嫦娥五号就将发射,它将成功着陆在月球上,采集样品并返回地球。要完成这一任务,我们之前有12大问题,现在都一一攻克了。”提起轮廓渐显的梦想,欧阳自远的声音也带了些温柔。
此时,台下的学生却不似讲述者般平静。
“嫦娥五号今年就要升空了?”“对,他说今年升空!”孩子们中隐隐传出惊呼,他们的目光齐刷刷转向欧阳自远。“之前一直觉得长征火箭、嫦娥探测器是书本和电视里的东西,今天听院士才知道,它和我们的距离也可以很近。”望海园中学学生李峻明盯着老人看个不停,仿佛想看明白,一个个奇思妙想如何从这大脑中迸发?
“要发射的可不仅仅是嫦娥五号。”欧阳自远笑着打断了孩子们的议论,“2020年是火星年,将有4、5个国家将对火星展开探测,我们中国也是其中之一。作为和地球环境、运转模式最相近的行星,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明年,我们就能看到答案。”
从嫦娥四号到首次火星探测,再到对整个太阳系的探测,一幅广阔宇宙蓝图在欧阳自远不经意的讲述中擘画而出。“中国,要飞得更远!”——温和的信念如春笋,悄然播洒在每一个青少年学生心田,或将在某天破土攒尖。
近两个小时,披荆斩棘的探月历程,激荡着在场每个人的心灵。全场意犹未尽,而欧阳自远已翻到最后一张PPT。
“欧阳院士,我们想再加一个小环节,可以吗?”主持人恳切地向他征求,“孩子们听的很认真,他们或许也有问题,希望您能解惑。”
“当然可以。”84岁的欧阳自远点头,和提问的孩子们一同站了起来,回答着每一个问题。月球的天空是否会有太空垃圾?我国发往月球的卫星中途掉落,会发生什么?……
一个个问题从孩子们口中问出,虽然稚嫩,却也折射着对真理的渴望。欧阳自远一一认真作答。
对每一名提问者,他回答地稍显缓慢而庄重,生怕漏掉一丝知识;他对孩子尊称为“您”,并在提问最后,向所有的孩子们鞠躬致谢。
院士向孩子鞠躬,他们将是未来探月之路、乃至民族复兴之路的继承者。正如欧阳自远所说的——“我们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在座的小朋友们身上。你们是未来国家的主人,是建设伟大强国的担当者啊!你们将肩负起自己的使命,为祖国强大而奋斗,使我们的民族绽放出新光!”
在响彻会场的掌声中走下讲坛,欧阳自远的步伐比来时蹒跚了些,而他的目光依然放着温和清澈,仿佛映着一轮弯弯的月。
而今,这月或许也在孩子们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