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威海市2300多公里的门源县,活跃着一群威海口音的“白大褂”们。他们是威海市“组团式”对口支援青海门源县的医务工作者们,在广袤的青藏高原之上,用自己的专业所学,守护着门源县人民的健康。
“组团式”支医,按需施援促健康
自威海·门源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以来,威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严格按照山东省卫健委和威海市委、市政府有关决策部署,把对口援青作为分内之责,高位推动各项医疗援青工作,近年来工作成效明显,有效促进门源县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得到门源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
援青医务工作者启程前往门源
我市自2015年开始承担医疗对口支援门源县任务,在为期4年的援助中,共计派出援青医疗专家27名,赴门源县开展支医工作。同时,根据门源县实际需要,选派专家人数、帮扶医院数量、支医时间均大幅增加。选派专家范围由原本的从市直医院选派,变为从市县乡三级医院选派,选派专家由原来的3至4人增加到10人,支医时间由原本的3个月延长至一年,帮扶医院数量由原本的1家扩大为多家,实现“导师制”帮扶为“组团式”支援。涉及科室增多,覆盖面更广,将为门源县提供更加深入精准的支援服务。
妙手仁心,守护高原居民的健康
今年3月18日,来自全市的10名医疗专家,启程前往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开展为期一年的“组团式”支医工作。
如今支医已近三个月,他们的援青工作做得怎么样,生活是否还习惯?记者通过电话、微信,对他们进行了线上采访。
葛全序(前排左一)为当地医生授课
5月6日,海北州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正式成立。截至5月底,接待门诊病人377人次,完成手术15台,其中眼翼状胬肉、眼脸内翻矫正术、扁桃体摘除术、鼓膜置管、鼻息肉摘除术、耳后肿物等手术在海北地区均属首例。
乔建文在问诊
王永强医生在工作中
刘军光(左一)为患者做手术
这是威海市立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王培成援青三个月,做出的成绩。
王培成现受聘为海北州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了解到门源县无耳鼻喉专科,老百姓看病要到二百多公里之外的省级医院后,他便多方协商沟通,积极筹备耳鼻喉科专科建设。
王培成为患者做检查
科室成立后,王培成认真带教,带领医护人员不断学习,换来了门源地区耳鼻喉专科诊疗水平和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
“高原上饭不怎么熟,吃不太习惯。”王培成说起援青的困难,笑呵呵得像说别人的事儿,“而且有高原反应,缺氧、干燥,晚上睡不好,晨起流鼻血是家常便饭。”
王培成查房
尽管如此,王培成工作一点都没落下。除了工作日在医院坐诊,每逢周末、节假日,王培成还会和其他医生们一起下乡进牧区,为牧民们义诊,送医送药,做医疗宣传。
说起最近一次去仙米乡义诊,王培成连连感慨,真切感受到了“什么叫山路十八弯”,同去的九个医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
“这些我们都能克服,没有人会觉得累。牧民们看病太困难了,我们既然选择了援青,就是要力所能及地,把党的温暖传达给每一个人。”
如今,正在筹备中的“王培成名医工作室”即将成立,王培成对此既兴奋,又深感责任重大。“工作室成立之后,会有更多农牧民知道有这么一个专门看耳鼻喉的地方,减少他们看病的奔波之苦。”王培成说道,“同时,我也希望能通过工作室,做好‘传帮带’,提高当地耳鼻喉科医疗水平。”
采访中王培成曾提到,门源县的老百姓们非常淳朴,很尊重、信赖医务工作者。对此,威海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副主任、门源县中医院副院长战治家也深有感触。在门诊出诊时,常常有患者指名要找“山东来的”妇科专家看病,这份信赖让战治家在工作时更加“卖力”。
“我们刚来的时候,发现当地手术技巧及手术器械缺乏,之前妇科病人只能通过开腹方式实施手术,创口比较大,因此妇科病人往往要跑到200多公里外的西宁看病,十分奔波。”战治家到岗后,依靠手术室现有的腔镜设备,克服药物缺乏、手术器械老化等问题,成功开展腹腔镜各类手术60余台,门源县中医院自此进入妇科腔镜手术的微创时代。
战治家在手术中
诊治中,战治家发现很多病人需要用到宫腔镜检查及手术设备,因此协调医院,于5月13日引进宫腔镜检查设备,同时利用该院闲置的泌尿外设备应用于宫腔镜手术,成立门源县中医院宫腔镜诊治中心,直接为该院节省资金60余万元。门源县中医院也因此成为整个海北州唯一能开展宫腔镜诊治的医院。
“目前已经实施宫腔镜检查术25台,宫腔镜下手术15台。”战治家的语气略显欣慰,“患者自入院、实施手术至出院,只用了短短3天时间,减少了很多经济负担哩。”
归期将至,援青工作不停歇
不同于王培成、战治家这样的“援青新人”,威海市中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郭刚恒已在门源县支医近三年,不但门源本地的农牧民知道有个治胃病的山东专家,祁连、刚察,甚至新疆、西藏都有患者慕名来找他看病。
郭刚恒在问诊
2016年7月,郭刚恒受聘为门源县中医院副院长。到岗后,郭刚恒根据门源县中医院的实际情况,倡导建立了脾胃病科,解决了当地百姓看脾胃病难的问题。
作为援青医疗干部,郭刚恒想的是不仅要在援青期间多看病人,更要发挥援青医疗专家的作用,“授人以渔”,把好的验方和管理经验留下来。
2017年,在门源县委支持下,山东脾胃病专家——郭刚恒工作室成立。通过“师带徒”活动,郭刚恒先后培养了4名脾胃病专业的医生,在单位内还采取科内定期晨间学习,到各乡镇卫生院不定期组织开展讲座等,培养年轻医生,提高临床医师的诊疗水平。
郭刚恒不仅关注青年医生的成长,对前来看病的患者更是关爱有加。在2017年初夏一次下乡义诊中,郭刚恒了解到一个家境困难的小姑娘患1型糖尿病多年,便自费购买价值3万多元的胰岛素泵送给小姑娘,解决了她携带胰岛素不便、每天数次自己皮下注射胰岛素的困难,小姑娘的血糖也因此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如今,三年支医时间将至,即将回到威海的郭刚恒表示,援青支医远没有结束,学员会来威海跟师学习3--6个月,必要时自己还会回来指导他们的学习和工作,让门源的年轻医师尽快成长,更好地为当地百姓的健康服务。
正如郭刚恒所言,医疗援青并不止于外派专家,“输血”,更要“造血”。
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以来,门源县先后有13名医务人员来我市,分别在市立医院、市中心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进修学习。各医院安排导师进行一对一带教,进修人员在威期间认真学习、苦练技术,在操作技能、掌握新技术、新业务、新方法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有力地促进了两地医疗卫生技术和人文交流。
除了人才培养,今年我市还将集中援建门源县1所县级医院、2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完善设施设备,推进受援医院标准化建设。同时,还将建设、完善威海·门源远程会诊平台,方便日后开展远程会诊、培训。
记者手记:
记者在最初采访时,选择了电话联络,但援青医务者们的手机均无法接通。记者尝试添加微信后,当天晚上才陆续得到了医生们的回复,他们说白天刚好下乡义诊,在大山里手机没有信号。
由于医生们工作繁忙,我们的采访通过断断续续的语音通话、微信聊天,历时几天才完成。采访中,医生们感慨最多的就是当地百姓看病的困难。像脾胃病科、耳鼻喉科、宫腔镜诊治中心等科室,都是援青医生到岗后才倡导成立的。在此之前,门源县的百姓们看此类疾病,都得跑到省城西宁,在动车开通之前,即便自己开车也需要三四个小时,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牧民,去看一次病更是经济、精力上的双重折磨。因此,老百姓们往往小病拖成了大病,大病拖成了重病。
也正因如此,援青医务者们才更感肩上责任之重,尽自己所能改善当地的医疗条件、医疗环境,为百姓们就医提供更多便利。尽管在远离家乡的青藏高原上,援青医务者们面临着气候、环境、饮食等多重考验,但他们不曾退缩,克服种种困难,用妙手仁心守护着高原居民的健康,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