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东营区金丰家庭农场麦收过半,为尽快将剩下的1500亩小麦收进仓里,11台收割机全部“出动”,从早晨六点开始,便在麦田里忙活着。一年一度的麦收农忙,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隆鸣响,还有老农人的一句轻声感叹,“收麦嘛!”
站在地头看收割机收麦,匀速规整,一趟趟来回,脱去的麦皮像尘土一样喷洒而出,随着风吹落入来不及躲闪的人的头发里。坐在收割机上看麦收,是另一幅景象。与在下边看到的来来回回的景象不同,坐在上边,感觉收割机似乎在麦田里绕圈圈,像是小伙子正在剃头。机器嘶吼着推过的地方,露出一拃多高的麦茬,像是小伙子刚刚剃出来的后脖颈子。混合着青草味道的麦香在田地周围飘散。
收割机是农场的,驾驶员是为了农忙雇的,每名驾驶员每天四百块钱。53岁的林师傅是第一年做收割机驾驶员,从早晨七点忙碌到晚上七点。新时代的麦客,端坐在收割机宽敞明亮的驾驶室内,转动方向盘、扭动操纵杆,像一艘船,晃晃悠悠地行驶在巨大的金黄的麦浪之上。穿行在这麦色的波涛里,身后蹦跳着滚出来的,是饱满圆润的麦粒。收割机收满一仓大概2700斤,再倒到运输车上,三仓一车,运回去晾晒。
站在地头,农场工作人员老张颇有些感慨,“还是这大家伙快!”七十来岁的老张一直在跟土地打交道,“以前都是人拿镰割麦。”老张说,即便是强壮能干的小伙子,一天最多也就能割两亩地的麦子,“那就了不得了”,而现在用机器收割,“一天能收八十到一百亩,人哪能比。”
不仅收割机比人力更有优势,而且与前些年相比,现在不少收割机驾驶室内都安装了空调、风扇,舒适度也要提高不少。而在此前,收割机并未如此大规模的推广之时,收割机也达不到如此高的“配置”,温度高的时候,坐在收割机里收麦,并不如现在舒服。
不变的是麦收农忙,人们会尽可能地延长工作时间、减少休息等时间,以免遇上降雨等恶劣天气不能工作。前几日的降雨,对已经成熟的小麦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雨后地湿,收割机开不进去,收割进程延缓。
也正是为了赶进度,农场工作人员一早便将午饭送到了地头。林师傅的午饭是十个水煎包,从南到北收到地头,工作人员将水煎包、水以及火腿等送过去,林师傅跳下收割机,稍作伸展,便坐进车里吃午饭,连吃带喝也就半个小时。短暂休息后,又开始下午的工作。
已经收获的麦子晾晒在农场的场院里,农场工作人员说,好地亩产能达到1200斤左右,碱地里也能收到800斤左右,与去年相比,每亩地能多收300斤左右。而在年初,说起今年的新年愿望,农场负责人庞增华笑言希望风调雨顺。这一季的麦收,算是没有辜负他的希望。“今年没有倒春寒,也没有冬旱,浇水及时。”庞增华说即便是没有浇上二遍水,收成也不错。
与机械齐全的农场相比,散户更是早早开始麦收,不少已完成。东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17日,东营市已收获小麦140.59万亩,完成全市应收面积的8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