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博文
沂源县张家坡镇有一个美丽小山村,这里有光伏发电屋顶、有健身广场,水泥道路串联着如画般的村居,彰显着浓郁的乡村文化和突出的体育特色。这就是淄博市体育局派驻“第一书记”王有强的帮包村——陈家沟村。
从刚来时的被认为“走走过场”到如今被村民交口称赞,从道路硬化率不足20%到目前超过98%,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到现在多项产业持续“造血”,首次担任“第一书记”工作的王有强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成了村民心中的“好大哥”“好儿子”。陈家沟村旧貌换新颜,心气十足地奔上了致富路。
王有强(左二)带领党员群众修建村内道路。
道路通了 人心齐了
2017年6月底,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但是第一次来到陈家沟村时,眼前的景象还是让第一次驻村的王有强感觉“头一蒙”:“进村的道路两侧都是狗窝、鸡窝、柴火垛,村里没有路灯,没有文体活动场所。到村委一看,本身面积就不大,屋里就几个小凳子。”
由于陈家沟村是非省定贫困村,很多扶贫政策享受不到,驻村后的王有强展开了细致深入的调研走访。在走访过程中,他了解到村民们目前最集中和最迫切的需要——修路。
陈家沟村地处山区,所有道路硬化面积加起来不足20%,果树种植区都在半山腰,每到雨季路上经常被冲出半米多深的坑,人、车都难以通行,更别说去山上进行生产活动了。“就算不下雨,由于道路不平,苹果运送时磕磕碰碰,好果也成了次果,直接影响到村民的收益。陈家沟需要打造出宽阔通畅的‘小康路’。”王有强说。
经过现场考察,陈家沟村南侧的家南进村路和北侧的葆崮顶路覆盖面广,需求度高,硬化后对村民的生产生活帮助较大,王有强很快做了预算,争取到淄博市体育局的帮扶资金近8万元及每平方道路20元的“户户通”政策补贴。
修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修路所用的原材料价格一路飞涨。以混凝土为例,价格一度从270元/立方涨到了400元/立方,修路期间的实际花费一次次超出预算,而补贴需要在道路施工验收结束后才能到位。为了降低成本、缩短工期,王有强“多管齐下”:不仅自己去跑企业、购材料、谈价格,更带头垫付了修路的2万元费用,还带领党员群众义务出工修路,降低了成本,在全村上下的齐心协力下,不仅节省了人工费,还多修了路。
2017年9月底,两条崭新的水泥路出现在陈家沟村。为了让道路硬化到每一位村民家门口,王有强通过打造道路硬化样板、补贴兑现承诺的方式继续推进道路硬化工作,村民们纷纷响应,顺利完成17条街巷的“户户通”项目。
“一开始村里人对我这个‘第一书记’并不信任,认为我就是来走走过场,装装样子。修路时发动党员群众垫付了资金,当时我就做好了借钱也得让乡亲们拿到补贴的准备,咱不能砸了‘第一书记’在群众间的好口碑!”王有强说。
从难走的乡村土路到高质量的水泥硬化路,从村民不相信路能修好到在村“两委”带领下全村义务修路,王有强不仅修通了陈家沟生产生活的“小康路”,更修通了“第一书记”和村民之间的“连心路”。
村里富了 底气有了
陈家沟村的产业结构以林果业为基础,王有强到村后,发现村里并没有任何收入,先让村集体“富起来”成为扶贫攻坚的首要任务,“村集体账上没有钱,即便是村里想为群众做点实事也没那个能力。”王有强说。
陈家沟村的土地以山地为主,即便是紧挨着的两家土地,落差达到两三米,这就导致村里的土地很难进行大片整合,有没有其他产业能够在陈家沟村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呢?
经过数月的外出考察、学习和论证,王有强将眼光放在了光伏发电项目上,通过协调淄博市体育局投资14万元,“光伏电站”项目来到了这里。2018年2月初,陈家沟村顺利建成了20.52千瓦的光伏电站。谈到这里,王有强打开了手机中的APP,记者在上面看到,截至2019年5月31日,发电量已经达到3.9万余度。
“通过手机APP,每天光伏电站的运行情况我们都能随时掌握。现在村里租用了闲置的民房作为村民活动中心,再加上村委的屋顶,两处发电站直接并入国家电网,每个月的发电量在3000度左右,预计村集体年增收2.6万余元。”王有强说,“看看,明天就超过4万度啦!”
除了光伏电站项目,他盘活了村集体固有资产资源,不断完善村集体经济的活力和增长点,集中整合提升改造荒山土地、农田灌溉井、净化水站等资源,通过流转、承包等形式,2018年实现了村集体增收3.5万元,2019年村集体增收目标任务达到6万元以上。
让村集体富起来,也要让村民富起来。
王有强依靠当地林果业发展为基础,带领村民走出去学习与请专家来授课相结合,帮助村民引进果树新品种,种植200余亩。同时,引导村民突破不重视品质、品牌等盲目种植发展瓶颈。同时发挥体育优势,以“体育赛事”为媒介,通过举办自行车山地公路大奖赛、“全民健身周”系列活动等赛事,宣传当地特色农产品和休闲旅游,助力地方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同时,他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书记”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积极联系淄博市体育局建立结对帮扶机制,想方设法增加特困家庭收入,同时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和困难学生的帮扶,通过一系列措施,确保了所有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实现稳定脱贫。
不到两年的时间,王有强协调社会各界共投入帮扶物资和现金共计8万余元;通过“以购代捐”的形式为任会增、任会兵、任会斋三户家庭增收4万余元,协调市体育总会、市体彩中心以及市级体育社团组织为在校贫困生捐赠了3万余元的体育器材和服装及学习文具等物资。
队伍硬了 信任多了
2017年8月,正是修路工作最忙碌的时候,这段时间王有强都早早地来到施工现场忙活,由于时间太早,早饭常常是“凑合凑合”。
8月27日这天,还不到6点钟,王有强就来到村里的施工现场,路上买的两个火烧往石头上一放便热火朝天地干起活来,可是直到上午10点,他还没抽出时间来把这两个火烧吃上,这个时候上面已经爬满了蚂蚁。村民任纪红看在眼里,心里不是个滋味,便悄悄回家煮了一碗面条送了过来。端着热气腾腾的面,王有强心里感慨万千。
谈到这里,王有强眼眶有些红:“因为到村里早,经常吃不上早饭,村里的乡亲知道了,给我送面条、蒸包子,我打心眼儿里能感受到乡亲们的质朴与善良,同样,也感受了大家对我这个‘第一书记’,对村‘两委’的信任和支持又回来了。”
2018年6月26日凌晨2点,一场特大暴雨降下,雨水倾泻将陈家沟村的东山路冲成了一条“小河”,当天下午,王有强与村里的工作人员便上山查看,并在下山的路上开起了“现场会”:一方面决定将东山路也进行硬化,另一方面决定待山上的水势减弱后,发动部分党员和村民进行自救。
“大约一周以后,山上基本没啥水了,我们准备修路时,村民们自发来了100多个人,20多辆农用车,大家一起忙活的场面十分让人感动,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王有强说。
而在此前遇到这种情况,一般都是路到谁家那里,谁就修到那里,村子里这股向心力、凝聚力的转变,同样来自于王有强。
“村碑”立了 后劲足了
近两年的时间里,王有强多方争取资金180余万元,先后完成9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程。为村民安装大型净水设备,解决群众安全饮水;对村办公场所进行了全面整修,高标准打造党员活动室;完成了村级亮化工程,安装了30余盏太阳能路灯照亮全村;建成占地350平方米、墓穴70座的村级公益性公墓;建成村级文化服务中心,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完成600余平方米村级“全民健身广场”及“健身步道”工程建设……
同时,王有强和村“两委”结合“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村”宜居工程,对村内的乱搭、违建现象进行整治,村庄环境卫生进行了综合治理、绿化、美化及乡村文化等工程建设;先后修建了进村路、生产路及村内街道,道路硬化总里程3.2公里,道路硬化率达到97%以上;在淄博市体育局的大力帮扶下,建成了“镇级综合文体服务中心”和“自行车骑行赛道”改造提升工程,促进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拓宽体育扶贫新渠道。
2018年5月份,在打造美丽乡村时,王有强将村口的垃圾堆清理掉,购买了一块3米多宽2米多高的大石头,立起了“陈家沟”村碑。“这不仅仅是村容村貌的提升,一段时间内,通过方方面面的工作,切实转变了群众思想观念和村里的风气,这块石碑也立起了村里创业实干、互帮互助的‘精神碑’!”王有强说。
“第一书记”王有强的两年任期即将结束,村里的村容村貌和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年间,王有强为了陈家沟的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女儿高考、家属住院都没能照顾上。但是近两年的工作让王有强对驻村有了更深的体会:“做为‘第一书记’,真正做到心在村,人在村,时时处处为民着想,与民真诚沟通,只有真担当、敢担当、真作为,才能为民有作为,才能做成事,才能真正走到群众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