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让我记起多年前毕业时的最后一次班会,班主任对大家说,希望若干年后,大家再聚首,不要有人牺牲,一个都不能少……
从警多年后,一次偶然的进藏采访拍摄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当年老师的期望里饱含着怎样的语重心长。他不祝我们前程似锦、高歌猛进,只求我们脚步坚定、一生平安。因为,他知道,以命换命,有时就是警察的宿命!
今年2月,持续多日的降雪导致青藏公路唐古拉山段路面结冰严重,1000多台车辆被困滞留,安多交警赶赴现场全力开展救援疏导,他们在风雪中坚守救援的画面与故事让人动容。
△ 安多交警救助受困的过往车辆。(资料图)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常年驻于世界海拔最高执勤点位的交警队伍的故事,2019年5月,公安部交管局专门派出宣传工作组,奔赴安多进藏拍摄。而我,则有幸成为了工作组的一员。
进藏之前,为了方便工作的准备协调和信息沟通,由西藏交警总队法宣科科长徐振磊、民警李凌志、加洋占堆以及天津交管局新媒体工作室主任孙逊和我组成的5人工作小组共同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本次专题拍摄的组织者——西藏总队法宣科科长徐振磊将它取名为“应该能活着回来”。
乍一看,这个名字或许带着些许黑色幽默和自嘲的味道,但实际上却是一种不可言说的悲壮。因为,没有到过安多的人,永远无法想象这里环境的恶劣和那些不可预知的突发情况。
安多,西藏地区的北大门,位于唐古拉山脉南北两侧,平均海拔5200米,含氧量不到海平面的一半。这是我们拍摄脚本里的注解,同时,也是这个地方的真实写照。
安多,藏语意为“末尾或下部”,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在安多,当地有句俗话:“风刮石头跑,满山不长草,一步三喘气,四季穿皮袄”,所以,驻守在这里的交警,需要挑战的是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极限——长年高海拔带来的身体不适和了无边界的寂寞。
而对于初次进入安多的我和孙逊来说,这则是一趟挑战身体极限的未知的行程,应该,能活着回来;必须,要活着回来......
在队里,每一个人都是过命的交情
说到西藏,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布达拉宫或者冈仁波齐,亦或是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和为之向往的自驾游打卡圣地。可是对于驻守在海拔最高执勤点位的交警们来说,入眼的不是风景,而是需要坚守的使命。
那曲市安多县——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一个距离拉萨500公里的小县城,受当地路况所限,从拉萨到安多需要八个小时的车程。时间紧任务重,在到达拉萨后的第二天,没有经过任何的缓冲和调整,工作组就直奔了安多。
根据分工,我主要负责访谈部分,而有着丰富救援经验的安多交警大队秩序中队中队长顿珠,则成为了我的主要访谈对象。
顿珠,藏族,他所带领的秩序中队共有民警、辅警12人。顿珠告诉我,在队里,每一个人都是过命的交情,每一次救援都是以命换命......
时间拉回到今年2月,一场大雪导致1000多台车辆被困、滞留在国道109线唐古拉山段,顿珠带领中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救援疏导,而这一去就是整整49天。
我曾问他,期间为什么要拒绝指挥部的调令,不肯下来休整?
他回答说,没有人比我们更了解那条路了,我们多执守一天,道路就能早打通一天。
△ 安多交警救助受困过往车辆。(资料图)
49天,远不是像我们度过的7个星期那么简单。在那49天里,顿珠带领的救援组曾连续作战了两天一夜的时间!风雪阻碍了急救车辆的通行,他们就靠人力把出现严重高原反应的滞留人员通过人背肩扛的方式送到就近的急救点,而这一背往往就是五公里远。
我问他,工作中最害怕的是什么,是天气的恶劣多变,还是救援紧张惊险。
他却说,最害怕的是接到正在执行救援任务的民警打来的电话。“哥,雪太大了,我怕是下不去了,你替我告诉我爸妈一声......”所以,每次出任务,他们都相约,要一个不少的上山,也要一个不少的下山。
在那一刻,没有4800米海拔带来的高反,只有被安多交警戳中的泪点......
谁不眷恋万家灯火,谁不想要阖家团圆,谁不惧怕生离死别,谁不期盼幸福平安。
但,总要有人起身去阻挡黑暗,而他们就是挡在生命前面的那道防火墙,坚定而有力,执着而温暖……
每一个镜头都是拿命换来的
安多,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城镇。但此次任务的主要拍摄地点却是在海拔更高的唐古拉山口执勤点。
对于驻守的交警而言,这里是环境恶劣,而对于初来的我们而言,就更不是身体不适那么简单。天津交管局新媒体工作室主任孙逊,负责此次任务的外景拍摄工作。由于没有缓冲时间,到达安多县后他便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嘴唇发紫、胸闷憋气。饶是身体壮实的他,在这含氧量不到平原地区50%的地方,也开始出现了体力不支的情况。
有过入藏经历的人都知道,在高海拔地区,每走一步都要慎重缓慢。但为了记录安多交警更多的执勤镜头,他却要经常跟拍摄助手——西藏总队法宣科民警李凌志一道,带着高反爬坡小跑、航拍追踪,执拗的不肯放过每一个瞬间。
采访期间,每天从早上七点连续奋战到次日凌晨,累计跋涉1100余公里,深入那曲支队、安多县交警大队以及4个检查站,换回了10名民警、累计80G的视频资料。
期间,我不知道他的极限,会不会出危险?会在什么时候出危险?会危险到什么程度?只知道他凭着一腔执着坚持到了采访的终点。
在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执勤点,看到他拿着单反拍摄完成了最后一组镜头,我才长舒了一口气,也许我们未必做得尽善尽美,但至少我们完成了预定计划。最重要的是:我们这个团队,都还平安。
而我,也终于明白,他的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心中有信念......
一句永远都无法说出的“谢谢”
此次入藏,工作组还带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帮助网友寻找今年2月份在唐古拉山口救助了他们一家的安多交警——曲松。
△ 一名受助群众在向曲松致谢。(资料图)
曲松,23岁,温暖善良,质朴阳光。一如高原的太阳,照得人发烫。记忆中,在安多拍摄期间,身边总有一张暖暖的笑脸,在很关心的问我有没有高反,需不需要吸氧。
在公安部交管局宣传教育处的指导下,为期3天的专题拍摄顺利收官。离别前,我们约好,122的时候还要在北京再见面,届时还会有曾被他救助过的那一家人,因为他们要当面跟曲松说一声“感谢”。
可是,前几天,凌志却告诉我,曲松要失约了。在我们离开后的第九天,曲松在执勤巡逻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溘然离世。而我们在安多拍摄的那些照片和视频,则成为了他最后的人生影像。
本以为是未完待续,不料却是天人永别。
有人说,世间的期待有一千种,最好的那种叫明日可期;人生是谎言也有一千种,最大的那种叫来日方长。我们总以为未来还有很远,日子还有很多,但却无人知晓明天和意外究竟会哪个先到。
曲松,终究还是选择了像他的名字那样,成为了安多的一棵松树,驻扎在这里,凝望着这里,守护着往日的战友,确保他们的每次出警,都能带回平安的消息,也要带回平安的自己.......
享受盛世,是这个时代所有人的权力,守护平安是这个时代少数人的职责。辖区有大小,但忠诚没有,海拔有高低,但使命没有。
不念过往,但期未来,希望交警的职业被理解,少一点怨怼和不满,希望奔波的战友被祝福,不再有流血和惋叹,希望交通更和谐,多一些礼让和包容,希望接警的电话更消停,少一些事故和遗憾。
希望,春风起时,有暇得见落霞与纸鸢齐飞;希望,忙碌过后,可以实现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