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志斌 通讯员 朱阿丽
晨报淄博6月15日讯6月14日晚,山东理工大学的报告厅传出阵阵悦耳的诵读声,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进行“诗歌进课堂”活动,也是围绕思政课“八个统一”进行的系列教学改革活动之一。
学生们朗诵的除了著名诗人闻一多创作的《七子之歌》外,还有与近代史各个历史节点相呼应的诗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者:舒婷),林则徐梁启超的诗,秋瑾的诗,五四新文化运动发起人之一刘半农的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引起同学们的极大兴趣。毛泽东主席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把人们带回到井冈山上红旗漫卷的艰苦年代。革命志士方志敏创作的《可爱的中国》、刘伯坚《带镣行》让人不由的深深景仰革命先烈的高贵品格,和对信仰的坚贞不屈。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吕传毅的一首《南京,不说再见》让人不禁拍案奋起,落后就要挨打,历史警钟长鸣。
“诗歌进课堂”教改项目是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八个统一”思想,贯彻教育部提出的思政课精准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率,把学生从“低头族”“手机控”,变成积极阳光的宣讲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朱阿丽介绍,这次活动,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共收到400多份创作的作品和诗歌赏析。将艺术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明显提高。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刘西峰表示,“艺术进课堂”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堂充诗意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热情,引导学生自我探寻与自我教育,是破解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效性难题的探索,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改革模式探索。更是构筑诗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话语表达体系的有效途径。
手机等多媒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也给思政课带来冲击,大学生从中学走入大学,改变了原有的中学填鸭式教育和托管式管理模式,过去因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当代大学生自制力差、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等问题日益凸显。面对多媒体手机等各种信息诱惑,自由的大学生开始“放飞自我”,特别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现象严重这一背景下,部分学生成为“低头族”、更有甚者选择逃课。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通过“艺术化教学”这种实践教学来改善学生学习状况,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基础。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吕传毅全程指导参与了诗歌进课堂教学改革活动。吕传毅书记表示,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中国近现代史刚要教学过程中,开展了“诗歌进课堂”教学改革活动,让诗歌美学和诗歌伦理学渗透在对历史的回首和歌咏当中。身临其境的教学体验,让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过程中既愉快又享受,开阔了视野,受到深刻的思想震荡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