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出的那一个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世界,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向往,“桃源”也成为一代代文人墨客始终萦绕于心的情结,在文字的追寻求索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与之产生心灵的呼应或链接。
张立的文学评论专著《桃源文心》,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当代作家作品,拂去各有特色的故事和语言文字表象,找到了他们殊途同归的灵魂栖息地,从而揭示出中国文人生生不息的“桃源文心”。
从先秦两汉时期,不论是古老神话《山海经》中的仙境“乐园”还是《诗经》中的“乐彼之园”,抑或儒家心目中的“大同世界”、道家描绘的“小国寡民”,文人们都已经拥有了各自理想世界的向往与设计。一篇《桃花源记》算是将这种理想世界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范本,也因此而让“桃源”成为更易于接受和传播的“品牌形象”。在此后对桃源的歌咏或探讨之中,无论是唐朝的仙化、世俗化,宋朝的现实化、寓意化,还是元明清的桃源故事借用,历代文人按照各自的思想观念给予感受、解读甚至重塑,但不管怎样,他都将其化作自己的心灵栖息地和梦想生活地的象征。
《桃源文心》从现代作家切入,在鲁迅的《故乡》《社戏》、废名的《桥》《桃园》《菱荡》、沈从文的《边城》等诸多乡土小说中撷取那个年代文人们桃源梦境的延续,到汪曾祺、史铁生、迟子建、贾平凹等当代作家作品中桃源意象的嬗变,为我们梳理出一个中国现当代文人桃源情结的发展变化轨迹。最后,对张炜、叶弥、格非、阎连科等代表性当代作家的作品进行了深度分析,带领读者去窥探张炜在九月村庄“融入野地”、叶弥生命历程中的“成长如蜕”、格非江南大地的“人面桃花”以及阎连科耙耧山脉的“受活”等等风格迥异、内涵丰富的作品中所隐含的桃源梦想。
在这样一个奇妙的探寻旅程中,我们发现,中国文人心中的“桃源”拥有“田园生活”、“政治理想”、“精神家园”等多重意蕴,这一切也与西方文人的“诗意栖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长期以来,世俗社会与文人理想便在相生相斥的诱惑与冲突中纠缠前行,《桃源文心》不只是引领读者从“桃源情结”的角度去“把握当代作家的关键精神格局,察看其蕴含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桃源文心》12页),同时,也为读者找寻自我的“诗意栖居”的桃源境界,提供了一条“桃花林夹岸”的秀美路径。
(本文作者李美皆,女,文学博士,副教授。中国作协会员,江苏省第十届青联常委,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丁玲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