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姜涛
“虽然游戏管理方设置了未成年人禁止登录的权限,但成年实名游戏账号却可以在网上随意购买,这样的禁入权限岂不是形同虚设?”家长说。
在社会舆论和监管高压之下,网游、手游的运营方已增设了针对未成年用户的限制,然而管控之下,成年实名游戏账号从何而来?这类账号又是通过哪些平台流入未成年人群体的?
日前,鲁中晨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家长投诉
网购游戏账号
初中生通宵“吃鸡”
随着暑假的即将到来,孩子们又迎来放松心情的大好机会,很多家长使出浑身解数,尽可能让孩子在假期远离电脑、手机,但网游、手游的巨大吸引力,依然令人防不胜防。
“怪我们管得不够严,也怪孩子缺乏自律,但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对于未成年人而言,为何就能轻而易举地获取登录游戏的账号?”
6月9日下午,家住淄川的彭华在向记者讲述自家正在上初中的孩子遇到的上述问题时,显得诧异而又无奈,他坦言,如今互联网的开放程度之高,让家长在控制孩子玩游戏一事上,已然感到力不从心。
彭华告诉记者,6月8日凌晨,起床较早的他偶然听到孩子的卧室中传来分贝不高的音乐声,轻轻推门一看,竟发现孩子正在抱着手机玩游戏。
“熬得两眼通红,整个人看上去疲惫不堪,问后得知,孩子居然一宿未睡。”
厉声讯问之下彭华了解到,孩子玩的是一款名为“吃鸡”(《绝地求生:大逃杀》)的手游,眼下正处于较为痴迷的阶段。
根据孩子的描述,由于听闻不少同学都在玩这款手游,在小伙伴的带领下,他也加入到了对战的队伍,而因为从“菜鸟”到“高手”总需付出更多的努力,起步较晚的自己,只好通过熬夜的方式进行赶超。
“之后,我在游戏的登录界面发现了问题,按照游戏的设置,未成年人根本不具备登录游戏的资格。”
在核实此事的过程中,彭华发现孩子吞吞吐吐、闪烁其词,进而追问,孩子才道出了实情。原来,孩子玩这款手游所用的账号并非由自己注册,而是从网上花钱买来的。
“虽然游戏管理方设置了未成年人禁止登录的权限,但成年实名游戏账号却可以在网上随意购买,这样的禁入设置岂不是形同虚设?”
在彭华看来,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这件事,不仅与游戏后台管理不严有关,同时,销售账号的平台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游戏账号网上交易泛滥
“供证获利”已成灰色产业
眼下,在社会舆论和监管高压之下,各大网游、手游公司已增设了针对未成年用户的限制,然而管控之下,成年实名游戏账号从何而来?这类账号又是通过哪些平台流入未成年人群体的?6月10日至11日,鲁中晨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6月10日上午,记者通过网上搜索发现,在淘宝、闲鱼、58同城、5173游戏交易平台等不少电商及二手交易平台上,热门网游、手游的成年实名游戏账号均被公开出售。不仅如此,在销售链接中,这类账号还被明确标注了“已成年实名认证”和“无时间限制”的字样。
记者在淘宝网随机选择了一个销售成年实名游戏账号的网店,浏览后发现,仅“吃鸡”手游账号的月销量便超过千笔,已完成交易并生成评价的交易笔数更是达到了4400多笔,热销程度之高,超出预期。
“这类账号所关联的注册者的信息稳定吗?会不会在使用过程中遭遇中断?”记者问。
“我们所销售的游戏账号全部是成人实名注册,所需证件(身份证)均有备份,绝对不会出现售出盗回的现象,如被盗回,不仅支持全额退款,还免费赠送一个新的账号。”卖家说。
根据上述网店卖家的描述,以“吃鸡”手游账号为例,共分为标准版、完全版、高级会员三个版本,价格从75元到105元不等,价格越高,所附带的增值服务越多。在咨询购买游戏账号的过程中,上述卖家全程未询问过记者的年龄,只是一直强调,“你只需要下单付款,我这边立即给你供号。”
销量如此巨大的成年实名游戏账号从何而来?
6月11日,几番周折,记者在多个游戏论坛中成功找到了收集成年人信息的游戏账号商家。
“一个身份信息10元,只需要把身份证的正反面拍照发给我就可以,收到照片即刻给你转账。”
一名游戏账号商家向记者介绍,他所收集的成年人身份信息全部用于游戏账号的注册,绝不会另作他用,而除了口头上的“以人格担保”,对方也无法提供其他担保措施。
“你可以把身边不玩游戏的亲朋好友的身份证都拍拍照发给我,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同时,据这名商家透露,除了散户信息收集外,他们也有批量收集信息的渠道,而当问到批量收集的具体细节时,对方则表示不方便透露。
>>延伸思考
“实名认证”如何补漏洞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根据文化部门《关于规范网络游戏运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目前,所有游戏玩家均需要进行实名认证,其目的正是为了保障未成年群体的身心健康。监管之下,网游、手游公司也纷纷加强了针对未成年用户的保护力度,未成年玩家在游戏中面临时间限定、消费限额等诸多限制。
具体举措主要包括:严格实名认证制度、拒绝未成年人账号登录部分游戏、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间、开发家长监管平台等。例如,有的游戏公司已经开始试行“16+”制度,拒绝16岁以下用户登录。而对于年满16岁但未及18岁的用户,也有游戏公司升级了防沉迷标准,限制这类用户账号每日游戏时间不得超过1-2个小时,且账号无法在夜间登录游戏。除此之外,还有游戏公司开发了家长监管平台,使家长可以通过监管平台对孩子的游戏时间和消费行为进行授权管理。
根据已有的报道显示,游戏公司的上述举措于早前舆论关注的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过度消费”等问题,从技术上给出了解决方案。同时,根据多家游戏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随着一系列针对未成年玩家的保护措施加码,多款热门游戏中未成年人的平均在线时长已经下降60%以上。
而调查中记者发现,尽管游戏公司推出了各种针对未成年人游戏账户的限制举措,但在许多电商平台上,成年实名游戏账号的线上交易却十分活跃,成为不少未成年人获取成年实名游戏账号的灰色地带。
6月12日,山东正大至诚律师事务所主任杨於伟律师在接受鲁中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现有的法律法规上看,对于游戏虚拟财产的交易已做出界定,游戏账号中的虚拟财产可以交易,但是实名认证信息不能作为交易内容。未成年人群体通过购买成年实名游戏账号的方式逃避监管,账号的销售平台和销售者均应该承担相关的法律后果。
如杨於伟所说,根据《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监管部门在执法中认定包含虚拟商品的网络游戏账号交易视为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的特殊形式,故提供游戏账号交易的平台应获得从事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服务的行政许可。
“因此,针对游戏账号网上交易泛滥的现象,不仅游戏公司应当出台针对性措施,避免出现监管盲区,相关监管部门更应该要求禁止各类平台向未成年群体提供网络游戏虚拟物品交易服务。如此,才能把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要求和措施落到实处。”杨於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