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治理中,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基层党组织如何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是需要我们回答的一个时代命题。
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与水平,非一日之事,也非一举之功,但在当前大环境下,应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着力形成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的导向。
配强班子,激发基层队伍新活力。由于不均衡发展、历史遗留等因素,导致目前的许多地区基层班子“力量”不能满足现实治理需求。如农村党员老龄化严重,优秀党员数量少,后备力量匮乏等。当前之急,要通过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按要求选举村“两委”班子;重视基层党员发展工作,大力培养“土生土长”后备接班人;同时,也应将大学生村官等制度落到实在,让大学生村官真正下到基层,严禁县、镇级部门“扣留”现象。
严管厚“教”,激发党员干部正能量。人,是发展中的核心因素,党建引领,最大化调动党员干部能量是重中之重。一是基层党员干部积极性,农村环境卫生治理、违法建设打击、严禁大操大办等都属于基层治理范畴,但部分基层干部在思想层面并没有将其与自身“捆绑”,参与治理积极性与治理能力不足问题依然存在。事成于行,业贵于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所以加强基层党员干部能力培养于锻炼是势在必行的。通过优化培养,分级分类、建立档案等方式建立培养格局,采用“跟班炼”“专项炼”“扎根炼”提升基层干部技能与积极性,激发基层干部内在能量。
“权”“力”下沉,激发基层治理创造力。“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基层干部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这又是体制机制的问题,应该适时适当的给与基层干部更多的自主权。北京平谷区探索基层治理推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要求相关执法部门必须在乡镇“吹哨”后30分钟内“报到”,并将执法主导权下放到乡镇。这样的经验也值得借鉴,力量的下沉可以实现力量在基层的“聚合”,实现部门数据融合,达到数据引领下精确指挥、精准行动的效果。如违建拆除治理,国土,司法,公安等力量聚合与基层人员的情况“熟络”相搭配,定会激发出更大的创造力。
党建引领,党员干部必须带头,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更应有这样的自觉性与能动性,必须充分认识到基层是与群众最大“面积”接触的地方,基层治理强了,群众才能满意度高,稳定根基才能更加牢靠。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也是党员干部必考的一道时代“命题”。(月月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