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方有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光荣传统的热土。
连续四届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五个县区均被命名为全省双拥模范县(区);拥军模范魏希英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全国文明家庭;鹿莉娜被武警山东总队评为“十佳军嫂”,并推荐为武警部队第二届“十佳军嫂”……
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多年来,东营军民心连心、一家亲,用真情凝结下的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鱼水情谊,赋予了“双拥”工作新的时代内涵,走出了一条军民共建的“东营样本”。
同心同力,携手推动军地融合发展
军民同心,其利断金,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在东营这片土地上,处处能感受到军政军民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氛围。
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驻军始终把双拥工作当作一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全局的战略任务,牢固树立军地“一盘棋思想”,对于部队需求全力保障、做好服务,大力推动军民深度融合。我市各级各部门在聚焦提升部队战斗力、聚焦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聚焦服务保障部队现代化建设方面,全力服务部队发展建设,为提升军队战斗力增添了新动力。驻军驻警部队的广大官兵也以实际行动为民造福兴利,积极投身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城市发展倾注感恩情。
海警部队是履行海上维权执法职责,打击海上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海上治安和安全保卫、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上缉私等职责任务的重要力量,海警队伍建设发展与改革,事关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全局。为圆满完成驻我市海警部队改革部署任务,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全力为海警部队改革部署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从营区选址到人员进驻等各项部署任务,速度和质量名列全省前列。
位于我市的黄河三角洲综合训练基地是全军面积最大、人员最多、有偿服务情况最复杂的农副业基地,是部队停止有偿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急难险重最能看清一个城市的品质。在这一方面,我市与部队密切配合,按照“把方便留给军队,把问题留给地方,实现军地双赢”的原则,研究形成了解决基地停偿问题一揽子方案,实现了军地两个大局稳定,向党中央、中央军委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创新载体,打造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军民融合,鱼水情长。随着时代的发展,军民共建活动不断创新,内容不断丰富、载体不断完善、参与度不断提高,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我市军地双方根据发展实际,多维拓展,积极探索富有特色的军民融合模式,在产业企业发展、科技人才等领域加强军民融合,在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推进融合发展,推动富民强兵并蒂绽放。
市粮食储备库投资5364万元的东营市区域性成品粮油配送中心,列入了国家“军民融合军粮保障创新示范工程”,有效提升我市军粮供应保障和优质粮油产品供给能力。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我市多次组织军民科技融合项目对接会,突出在科技创新、军民融合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军地科技成果转化,扶持了一批科技型企业。目前,全市已有50多家企业为部队提供军品研发、制造和技术保障。
与此同时,文化方面也在同向发力。市艺术馆、市演艺公司、市篮球协会等积极为部队培养文艺体育人才;各街道、社区也结合各自实际,积极与驻军部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联谊活动,增强了基层双拥工作活力……全市先后有350余家社会组织、170余家行业协会、560余家企业、230余家机关单位与驻军部队、优抚对象建立了共建关系,广泛开展了科技、教育、文化、法律、卫生等拥军活动,擦亮了我市“服务进军营、真情暖官兵”双拥工作品牌。
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打头阵。驻东营部队始终做到哪里发生重大灾情、险情,哪里就有子弟兵的身影。特别是在执行防汛抗旱、应急维稳、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中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他们还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战略实施,组织开展了“扶贫攻坚子弟兵在行动”,帮助6个省级贫困村、32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资助贫困学生60余名;启动实施了“一人十棵苗、一场百亩树、一团千亩林、基地万亩绿”生态工程,植树2590亩。
与时俱进,“双拥之花”常开常新
“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先上战场。”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市曾涌现许多踊跃参军参战的动人场面。进入新时代,我市积极落实双拥安置政策,让现役、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在这一方面,我市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机制及住房保障、精神抚慰制度,提高了优抚对象定期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2018年,我市累计为优抚对象发放抚恤定补资金10290.7万元,发放义务兵家庭优待金3811.9万元,各类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较往年提高15%,位居全省前列;优抚对象住院补助比例分别达到40%至70%,安排优抚对象轮流休养100余人次;东营区还为老年优抚对象按照每人每月300元标准购买了居家养老服务。
优抚安置方面,我市着重做到突出重点,注重质量,持续提高优抚安置水平,实实在在帮助官兵解决后顾之忧。全市接收军转干部81名,其中计划安置65名,自主择业16名;接收退役士兵790名,为符合安置条件的102名退役士兵进行了安置。安置随军家属31人,军人子女入学入托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中享受教育优待;建立了城乡退役士兵一体化培训基地,开展了电气焊、汽车维修、办公自动化等实用技能培训,拓宽了退役士兵就业渠道。通过各项政策的落实,切实解决好部队官兵的“后路、后院、后代”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双拥工作离不开良好的舆论环境。我市始终把国防宣传教育作为基础性工作,东营烈士陵园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丰富了国防教育形式和载体,增强了各界参与的自觉性,形成了爱国拥军的浓厚氛围。
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在这里发扬光大,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观念在这片大地深入人心。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东营人将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新征程上,继续谱写出军民鱼水情深的双拥赞歌!
(通讯员 李怀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