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似海,厚望如山。一年前的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威海并作出重要指示,为威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市上下牢记总书记嘱托,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抓重点、破难点、补短板、树亮点,开拓创新、苦干实干,威海发展不断取得新进步,努力向总书记、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
今日,本报推出“牢记嘱托 担当作为 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全新局面”特刊,聚焦威海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扎实推进精致城市建设、红色基因传承、生态环境保护、海洋强市、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工作的生动实践和显著变化,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营造浓厚舆论氛围,以优异成绩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
◎本报评论员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去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威海视察,作出重要指示,280万威海儿女如沐春风、备受鼓舞。深情似海,厚望如山,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镌刻在威海发展史上,铭记于全市人民心中,为威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年来,以总书记重要指示举旗定向,沿着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行,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开拓创新、苦干实干,书写出一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答卷。全市上下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把总书记提出的“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重要指示作为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各项工作务实再务实、落实再落实、抓紧再抓紧,威海发展势头强劲,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干劲空前高涨。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要坚持不懈抓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贯彻,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每学一遍都有新收获、都有新提高。要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进一步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提出的“走在前列、全面开创”和“四个扎实”重要指示,对我市提出的经略海洋、打造精致城市、推动绿色发展、传承红色基因等重要指示,志存高远、奋勇争先,干到极致、做到最好,推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威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转化为威海大地的生动实践。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要坚定不移把“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作为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完善思路举措,落实落深落细,化为具体行动。要以新旧动能转换为统领,坚持存量变革与增量崛起齐头并进,服务好企业,对接好项目,搭建好平台,营造好环境,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要以精致城市建设三年行动为抓手,大处着眼,细节入手,实事做起,确保威海发展“每年都有新变化、三年实现大变化”。要坚持抓两头带中间,三级联动,连片打造,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上当标杆、作表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要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互利多赢,打造美丽中国、美丽山东的“威海样板”。要扎实抓好干部队伍建设,扛牢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引导广大干部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作风,形成“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的强大合力。
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威海儿女勇当弄潮儿、奋进者,以永不停息的脚步汇聚成实干追梦的时代最强音。让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教诲和嘱托,抓紧每一天,干好每件事,以实干托举梦想,用奋斗成就使命,携手共进,众志成城,向着“精致城市·幸福威海”目标砥砺前行,昂扬再出发,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总书记,我们向您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威海一周年回访
碧海蓝天,青山含翠。凉爽轻风吹拂着威海湾内的刘公岛,也荡起了华夏城夏园湖面的阵阵涟漪。
时光回溯到2018年6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威海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刘公岛教学区和华夏集团,考察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时隔一年,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谆谆教导,依然亲切温暖,令人振奋,催人奋进。近日,记者重走总书记视察威海的路线、感受可喜变化,倾听当时亲历者身上的“精致城市·幸福威海”故事。
继续打“打头阵”,《百年乡村》展馆7月开放
■向总书记报告
“您视察了威海,给我们提出挖掘培育威海独特的历史文化这一重大课题。这一年,按照您的期望,我们尽了应有的努力,也会一直努力下去!”
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顾问姚鸿健接受记者采访。
庄重肃穆的海军公所,手持望远镜的“丁公”,120多年前的甲午“忠魂”依然守护着这片海域……5月29日,即使乘着最早的一班轮渡,船上也坐满了前来学习、参观的学员及游客。
白发多了不少,干劲依然十足。再次见到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顾问姚鸿健,他又提起当时为总书记讲解甲午战争陈列馆的一个细节:“有人说,我是第一个以志愿者身份向总书记作汇报的人。”
“海魂”雕塑、北洋海军军用石夯、平壤大溃败史料、写有《七子之歌》的墙面……跟随着姚鸿健的脚步重温总书记驻足过的文物、史料,虽然展陈上改动不大,但整个教育基地的教学体系却发生了更加深刻的变化。
为总书记讲解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姚鸿健都在一边回忆汇报细节,一边冷静思考一个问题——总书记视察威海的意义是什么?
“咱威海被人熟知的‘优势牌’有三张——海洋、生态、开放,总书记这次威海之行是给威海掀开了历史文化的牌,我们一定要把胶东党性教育这篇大文章做大做实,做出影响力!”姚鸿健说。
“内涵更丰富、体系更完善、教材更震撼,总书记关于‘铭记历史教训、警钟长鸣、发奋图强’等重要指示深深落实在整个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的主基调中。”姚鸿健介绍道。
今年,是姚鸿健退休后的第四个年头。2016年4月,刚办完退休手续的姚鸿健,就直接投身于教育基地的火热创建中,此后的工作一年比一年忙碌。
作为面对面聆听过总书记教诲的党员,姚鸿健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丝毫不敢懈怠。最近半年多时间,敢“打头阵”的姚鸿健又将自己投入到新一轮展馆建设中,成了打造教育基地乡村振兴教学点的“主力队员”。他正在打造的《百年乡村》展馆,将再现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乡村土地制度、经营体制和治理方式探索的这段历史。
由于百年乡村展馆的历史跨度很大,需要做大量功课。姚鸿健更加马不停蹄,不是在外出考察的路上,就是在档案馆里查阅史料。如今,《百年乡村》展馆的创意大纲、空间大纲和大致效果图设计都已经完成,预计7月份就能对外开放。
不仅《百年乡村》展馆,这一年,姚鸿健和教育基地的同事们基本完成了教育基地城市馆《奋进威海》展馆的布展,正在推进企业馆家家悦现场教学点的打造。基地还启动了新红色胶东馆建设,争取年底投入使用。
“凡是光荣的,都是艰巨的。”姚鸿健认为,教育基地正在做的这件事是为共产党书家谱,为中华民族续血脉。他说:“作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我要以担当和坚守精神把这件事做好!
当好“敲钟人”,一年讲解700场次
■向总书记报告
“我以一年700多个场次的讲解践行着刘公岛教学区讲解员的庄严承诺,我们不仅在刘公岛上宣讲甲午战争这段历史,还把这段历史带到高校课堂、军营、基层党支部,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
刘公岛教学区讲解员李翠翠接受记者采访。
“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利落的短发,清脆的嗓音,为了迎接下午即将到来的学员班,刘公岛教学区讲解员李翠翠又开始练起了嗓子。
5月29日下午两点,李翠翠带领着学员班成员首先来到东泓炮台教学点。漆黑的大炮朝向大海,气势恢宏,威震海疆。介绍完东泓炮台的相关情况后,李翠翠为学员们诵读起来:“总书记说,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13亿多中国人要发愤图强。”
李翠翠介绍,为让刘公岛成为中华民族警醒之岛,刘公岛管委不仅按照国际标准谋划甲午战争陈列馆全面改陈布展,还对历史选择展馆进行精雕细琢,修旧如旧打造东泓炮台展馆等。
作为一位14年工龄的老讲解员,李翠翠的这一年过得格外充实而坚定。总书记视察威海以后,李翠翠共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讲解了700多个场次。
一年来,刘公岛教学区共接待基地教学班次1000多个、学员4万多人,同比增幅都在150%以上。在学员来源上实现了党政军民学全覆盖;在地域上,从省内拓展到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在党性教育班次带动下,进岛参观群众达170万人次,同比增长30%。
为总书记介绍完东泓炮台之后,李翠翠成了刘公岛的“红人”。但她却认为,作为一线讲解员,应该脚踏实地为学员们讲好这段历史,讲好红色故事。她经常把一些新近发生的国家大事与讲解词结合起来,让学员们能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的含义。
不仅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刘公岛教学区,李翠翠和同事们也“走出了”刘公岛教学区。他们组成了“民族复兴有我在”宣讲小分队,把胶东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这一年,刘公岛自营新媒体阅读量、视频播放量双双突破5000万,新媒体活跃度在全国5A级景区中排名第一。
“总书记说要警钟长鸣,我就要当好历史警钟的‘敲钟人’。”李翠翠说,以前“一个人,一个岛,一辈子”的座右铭被她改为“一个敲钟人,一座警醒岛,奋斗一辈子”。
李翠翠的手机屏保正是她无意中拍摄的一张东泓炮台旁刚萌发的小松塔,嫩绿松针围绕下一个个小松塔“虎头虎脑”。她说,这是这个深厚的岛屿萌出的盎然生机。
一切向前走,不能忘记走过的路。离开刘公岛已是傍晚,阳光洒落在海面上,照亮了这座历尽沧桑的海岛,船上每一位归来者都若有所思。
随着轮渡渐行渐远,刘公岛的轮廓愈发宛若一口古朴洪钟,在向世人传递着警醒之声:“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13亿多中国人要发愤图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更强大。”
甘心当“愚公”,从“修山”到“演山”
■向总书记报告
“您视察之后,我在心里向您保证过,我们一定会把华夏集团的矿山修复好,把文化产业做好,为百姓提供更清的水、更绿的山,为群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总书记,我的承诺兑现了!”
华夏文旅集团董事长夏春亭(左)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6月的华夏城,迎来一年中最美的时节。
华夏文旅集团董事长夏春亭起个大早,踩着草叶上的露珠,扛铁锨上了山。别看已年过六旬,但是上山种树,干起活来一点都不含糊。
“去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华夏集团生态修复项目时指示,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所以,只要走得动,我就接着种!”顺着夏春亭手指的方向,只见新绿夹杂其中,漫向远方,缀满起伏的山峦。“现在需要修复的是146亩废弃矿坑,涉及4处区域,马上就能完工。”
山,越修越绿,游客越来越多。夏春亭说,一年来,景区知名度迅速提升,全年游客人数达到230万人次,增长20%。“所有游客,无一例外会‘打卡’总书记当初到过的生态文明长廊。”
如何利用好这条“网红”长廊,宣传普及生态文明建设知识?夏春亭有了新打算,“我们要把这条长廊延长至468米,通过扩展、填充更多内容,巧妙连接,将其作为游客游览的必经之路。”
行走华夏城,绿色发展的拔节之声愈发响亮:夏春亭要通过演艺的方式,将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从这座绿山中,挖出更多的“宝藏”。
“之前我修山,很难。现在我决定‘演山’,更难。”夏春亭说,关于文化传承,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作出深刻阐述。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怎么才能“演”好山,夏春亭可是下了不少心思:为了探索实景演出的路子,他把全国的演出都看遍了,一年跑几十个城市;站在观众的视觉上搞创作,揣摩观众的喜好,一次次记录观众哪个环节笑、哪个节骨眼哭……最终,夏春亭创作的传奇演艺秀《神游传奇》一炮而红。
一年来,夏春亭“油门”轰鸣,继《神游传奇》之后,他一鼓作气,又在厦门和西安推出了“姊妹篇”——《闽南传奇》和《驼铃传奇》。
随着夏春亭在业界知名度越来越高,更多的大城市主动邀请他为他们打造一台富有地域特色的大型演艺节目。
“总书记说我是修山‘愚公’,现在又有很多人说我是‘演山’的‘愚公’。”面对众多赞誉,夏春亭说,其实成功没有任何诀窍,就是认准了路心无旁骛走下去。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化旅游演艺剧本“出炉”,夏春亭的心越来越稳:“总书记,我的承诺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