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的“新时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然而在单县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子——刘土城,垃圾分类的推广产生的环境、经济甚至民心效应,正在悄然改变着这个普通的村落。
6月5日一早,记者走进单县龙王庙镇刘土城村,便由远及近的听到扩音器的传来声音:“咱村的垃圾分类工作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家庭院干净,门前街道整洁,这是全体村民共同努力的成果,大家要继续保持这个好习惯,让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看看,咱刘土城干啥都是好样的!”这是村党支部书记刘洪启骑着电动三轮车在给村民做流动宣传。
在刘土城走访的过程中,记者看到,村民王军玲正在家中准备做菜,只见她将削的冬瓜皮倒入门口的小桶内,随手把塑料袋扔到街边的大垃圾桶里。她向记者“普及”了垃圾分类的经验,她说:“不仅是冬瓜皮,像白菜根、烂菜叶、只要是蔬菜类,都是可沤垃圾,这些垃圾全部应该倒进小水桶里,村里保洁员统一拉到村里的可沤垃圾堆放点。像塑料袋啊、泡沫塑料、玻璃瓶这些不能上地的,都要丢到街边的公共垃圾桶里。各种垃圾分类盛放已经成为我不自觉的习惯了,村支书、街长天天教,家里老人孩子都知道怎么分。”
然而,垃圾分类开始推行的时候,有些村民并不“买账”。米良军就是其中一个,他说:“在没有接触到垃圾分类之前,村里很多人都十分不解,认为农村就应该有农村的样子。垃圾分类应该是大城市的事情。”
街长杨金义了解到米良军的想法,反复到他家中做他的思想工作,杨金义说:“给米良军做思想工作时,他个人很不配合。我也是个倔脾气:‘好!你不分,我来给你分!我天天过来给你分!’”。杨金义连续半个月,每天到米良军家中把他没有做好分类的垃圾当着他的面分类开来,还主动帮他打扫庭院和门口的卫生。”米良军深受触动,要强的他终于“服了软”,他拉着杨金义的手说:“杨大哥,我错了,垃圾分类是一项对自己对社会都有利的事,以前是我觉悟不够高,请您原谅。您放心吧,大家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还要做的比他们都强!”这之后,米良军的家庭在村里每月评选垃圾分类先进户的活动中总是成绩遥遥领先。
在激励村民积极性方面,刘土城村也有“妙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以来,垃圾分类工作成了刘土城村新时代文明银行发放“文明钞票”的一项重要参考内容。每天街长检查各家各户的垃圾分类情况,给分类分的好的村民发放“文明钞票”,对参加公共区域卫生清理的居民也发放相应的“文明钞票”。村民凭“文明钞票”的多寡参与每月的文明户评选,也能在村里的爱心超市换取洗衣粉、洗洁精等生活用品。村民在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同时,洁净了自己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实惠,使得这一长效机制能够持续运转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
刘洪启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经济账:“自从实施垃圾分类以来,我们村垃圾量减少了95%,节约开支90%以上,这样粗略算了下,每年能省下十七八万的垃圾处理费用呢!这些钱用在奖励村里的文明户、增加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业上,让所有村民都能得到实惠。”
从最初的嫌麻烦、不理解,到现在全村村民的参与和认可,共同做好垃圾分类,打造美丽乡村,在垃圾分类的实践推广中,村民们逐渐转变了传统的思想观念,主动维护环境卫生,垃圾分类这一新时尚也在单县刘土城村蔚然成风。
记者: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