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县农民书画远近闻名,而今作为本地一项扶贫创业工程更是有声有色。鲁西书画院乃是这一特色文化产业的样板之一,被誉为“菏泽市文化示范基地”、“巨野县书画创业孵化基地”,其创办人徐凤秋把自己的全部青春奉献给了这项事业,近三十年的默默付出,勾勒出她绚丽的人生,在她的带动下,农民书画从“一枝独秀”到“繁花似锦”,而今农民画踏着时代的节拍跃动在世界电商的舞台上,巨野农民画正绽放它前所未有的浓郁芳香……
17岁入行,苦练三十载从未停歇
徐凤秋,1971年生人,自幼酷爱绘画,17岁开始一心一意从事绘画,由于家境贫寒,她便从最苦最累的瓷砖壁画开始,相当于半体力劳动,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可她咬牙坚持着并暗自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后来,巨野县成立了美术公司,她每日坚持骑自行车40多里路去学艺,她说,很多美术基本功都是那个时候练就的。
结婚以后,她“抛家舍子”去学国画,经常拜访名师,虚心求教,先后拜师黄恩涛、上官超英,主攻工笔花鸟兼修书法,酷暑寒冬,终年不辍,时至今日从未放下过画笔。
近三十年的苦苦磨练,她的作品线条柔美,清新脱俗,独树一帜。2006年,加入山东省美协会员,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重大影响书画展,《牡丹》入选“全国第五届花鸟展”,多次荣获山东省美协画展一等奖、二等奖。
700元起家,多年跑市场为求一单生意
谈起创业经历,徐凤秋打开了话匣子。
她回忆说,最初创业时手里只有700元钱,花一点少一点。最难的是2000年,那时正是文化产业低谷,她和丈夫身上揣着50元钱,带着几十幅画去济南文化市场,光路费就花掉了26元,“当时心想必须把画卖出去,就一个个画廊挨个推销。”徐凤秋说,当时价位实在太低了,一张三尺的牡丹才10元钱,不卖的话剩下的钱吃饭回家都不够,无奈之下只能割爱卖画,一天下来,脚上磨了七个血泡。就这样,辛辛苦苦跑了几年市场,有了固定的客户,才开始了订单生意。
订单生意也不容易,她说,记得第一次客户订了一批工笔牡丹,当时也没有经验,接了订单便分给当地的农民画师,结果收上来拿给客户时,客户的一句话让她傻了眼,“色彩不统一不能收”,这下可让徐凤秋作了难,守着一堆废纸心情低落到极点,“给画师们结工资吧真没有钱,不给结工资吧都出力了,只能东借西凑。”她反思,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把大家集中起来,统一管理。
建书画院,帮助3000余人实现了创业就业
2003年,在巨野县董官屯镇政府的帮助下,徐凤秋和丈夫创办了鲁西书画院,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也给爱好绘画的人一个平台,并且免费提供培训。
多年的打拼终于打开了市场,生意一年比一年好,近几年再也没有为订单发愁过。目前,画院总占地面积20亩,画室1500平方米,可容纳500名学员作画,拥有固定画师360名,累计培训学员3000余名。
进入其中一个画室,大约40多名画室正在井然有序地忙活着,有的正勾勒线条,有的正渐次涂色,有的富贵端详的牡丹花已跃然纸上。“农忙时不耽误干活,农闲时拿起画笔,月平均工资在6000元左右。”学员逯雪伟告诉记者。
2009年,徐凤秋被评为山东省百名创业之星,2012年成立了巨野德艺双馨农民绘画专业合作社,至今已带动3000余人实现了创业就业。
拥抱互联网,助力农民画“漂洋过海”
多年来,哪里有画展哪里就有她的足迹,为了开拓市场,徐凤秋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而今即便她闭门在家,农民画销量居然只增不减,咋回事呢?
原来,她正忙着将农民画“搬”上互联网。“要想农民画走的更远,互联网无疑是最好的平台,不用出门就可以轻松拿到订单。”她高兴地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巨野县举办的电子商务培训班上,徐凤秋得知,县妇联与山东奥德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创办了“三农网络服务平台”,当地的农副产品、书画、手工艺品等均可挂网销售,徐凤秋当场与“三农网络服务平台”管理人员签订协议,在“三农网络服务平台”上开办了书画销售网店。
目前,徐凤秋的丈夫带领着几位学员帮她打理网店,通过淘宝、天猫、阿里巴巴、微信等各种网络平台联系客户。只需要动动手指,作品便销往全国各地,甚至漂洋过海。2018年,通过网店销售实现工笔牡丹画1000多万元。
徐凤秋说,前几日,北京文化传媒公司又通过网络订了一笔大单,这让她更忙了些。谈到未来,她自信满满,她说,预计今年通过电商销售额可达2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