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槐花盛开,一群群蜜蜂在花间来往飞舞,十分忙碌。作为全省唯一一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行”实践创新基地,临沂市蒙阴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果品种植面积近100万亩,槐花、荆花、山杂花等各类蜜源植物极为丰富,为蜜蜂栖息和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年产值上亿元的蜂蜜产业也逐步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然而,在小小的昆虫世界里,中华蜜蜂(以下简称“中蜂”)和意大利蜜蜂(以下简称“意蜂”)已经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据国家蜂产业体系岗位专家胥保华介绍,中蜂是我国本土品种,群势小、个体也比较小;但它具有适应性强,采集勤奋,善于利用分散和零星蜜粉源,节省饲料等突出的优良特性。这群在中华大地上已经生存了7000多万年的蜂种,一直是山区农民饲养的理想蜂种。
但在上个世纪初,我国从西方引进意蜂。它个头大、蜂群多、攻击性强,尤其产蜜多,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中蜂与意蜂相遇,两个种群陷入了激烈的战争,最后中蜂败下阵来。其实不光是在蒙山区域,意蜂凭借强大的战斗力,逐步把中蜂从北方赶向华中,从华中赶向华南。
蒙阴县野店镇大石头村,养殖中蜂近30年的村民伊永俊就亲身经历了这场“生死之战”。2015年,周边村民大规模养殖意蜂,伊永俊家的中蜂巢几天时间变为空巢。“意蜂咬死了四五个中蜂群,还把蜜全部盗走了。几天时间,中蜂群也被传染上病。我家当时30多个蜂群全军覆没,损失了五六万块钱。”忆起当时的情形,伊永俊仍然非常痛心。
如今,步步紧逼的意蜂已经成为国内蜂蜜产业体系中的主力军。花开时节,养蜂人带着意蜂辗转各地追逐大片花海。而在中华大地上生存了7000多万年的中华蜜蜂,被列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成了蜜蜂界的大熊猫。
“中华蜜蜂是生态指示器,有中华蜜蜂说明这个地方生态好、环境好。更重要的是,中缝可以采集零星蜜源,能保持植物的多样性,保护植物资源。此外,中蜂蜜是采百花酿成的蜜,营养比较全面。”蒙阴县畜牧促进服务中心主任姜前运说。
如何让中蜂在这场战争中反败为胜?临沂市畜牧、发改等9个部门联合下发蜂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在沂蒙山区建立中华蜜蜂保护隔离区。
姜前运告诉记者,针对沂蒙山区的地理特点,我市提出了“中华蜜蜂沟峪型保种模式”,建起了4条中蜂集中保种示范沟峪。保种区域内,禁止西蜂的进入,同时在果树盛花期禁止打农药。保护区的创建不仅保护了中蜂个体和群体的种质资源,还保持了中蜂生物的多样性和农作物的授粉需要,同时拓宽了中华蜜蜂经济价值。
为了让更多老蜂农重拾老技艺,蒙阴县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中华蜜蜂保种场和种蜂基因库,给蜂农免费提供种蜂、蜂箱和技术支持。该县还与山农大、省农科院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展中蜂保种、人工授精和优质蜜生产技术等合作。同时,多次举办省养蜂技术研讨培训班和专题讲座,受训人员达1500余人次。
随着蜂农逐渐回归,中蜂种群不断恢复,蒙阴县目前已恢复到1万群以上。为了让中蜂既发挥生态效益,又实现经济价值,蒙阴成立专业合作社,从养殖、加工、销售等全链条入手,打开了土蜂蜜的市场。“现在一斤中蜂蜜卖到168元呢。”伊永俊喜上眉梢。
如今,作为国家级中华蜜蜂保护区,蒙阴县饲养蜜蜂3.1万群,中蜂占到三分之一以上,蜜蜂产业年产值达1.36亿元,从业人员5000多人。依靠这份甜蜜产业,当地村民实现了致富增收。中蜂与意蜂的战争还在继续,而蜂蜜产业及物种多样性保护仍需长期努力。“未来,我们将继续扩大中蜂群,提升品牌价值,依靠蜜蜂产业,做大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姜前运说。
临报融媒记者 张丽 通讯员 张圣虎 李朋